
家辦主要是企業家族或高凈值人士設立的公司,集中管理家族財富、投資和傳承規劃。去年到我國設立據點的家辦來自世界各地,受訪業者透露,當中以來自中國的家辦居多。

家族理財辦公室在稅務津貼計劃下設立基金的門檻在2022年提高,卻似乎沒有影響本地家辦的增速,2022年底的家辦數量估計較一年前高出一倍,今年料進一步增長。家辦主要是企業家族或高凈值人士設立的公司,集中管理家族財富、投資和傳承規劃。去年到我國設立據點的家辦來自世界各地,受訪業者透露,當中以來自中國的家辦居多。
從事家辦業務的奧立偉資本(Olive Vist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梁嘉欣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估計,本地2022年底有1400多個家辦,比一年前增加超過一倍。梁嘉欣說:「2022年確實有更多家辦在本地設立。我國的法治、生活素質,以及投資機遇和服務廣泛,對家辦負責人具有吸引力。我國調整條例並沒有影響家辦流入我國。」

本地家辦以中國人居多,至少占了一半,而印度富豪主要是在倫敦設立家辦,但近年也有一些到新加坡和杜拜設立據點。從2022年4月18日起,家辦在本地稅務津貼計劃下設立基金的門檻提高,申請時基金的最低資產管理規模為1000萬元,並且要在兩年內增加到2000萬元。此外,家辦基金每年的商業開支要求提高,基金也要投資本地市場,以及聘用本地投資專業人士。
由於單一家辦(Single Family Offices,簡稱SFO)不管理第三方資金,所以不需要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註冊或獲得執照。因此,金管局沒有家辦的具體數量或業務規模等數據。不過,據金管局之前估計,截至2020年底本地大約有400個家辦,2021年底增至700個。
烽火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吳浙豪受訪時說,公司處理家辦的人力和工作量在2022年顯著增加,律師樓和其他服務供應商也有同感。此外,為單一家辦開設銀行戶頭和其他行政工作的等候時間比之前稍長。
吳浙豪透露,根據公司的經驗,設立家辦者以中國人居多,占了四成,其餘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
*部分段落或圖片轉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