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從來不是只有一個樣子,
女人更有不同的面貌與潛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
今日的新新女性越走越強勢。
強,不在於威權、傲慢、
霸氣、強橫;
而是智慧、自信、從容、獨立。
昔日女性在社會無形框架下
被制約機會;
今日的她們多了選擇的權利。
她們可以選擇家庭、
也可以選擇事業,
但更多人選擇遊走於兩者之間。
她們忠於自己想要的生活,
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路長,沒關係,重要的是走對;
跌倒,也無所謂,
關鍵是要懂得爬起。
這一期的《華匯》專題,
走訪不同類型的新移民女性,
她們融入生活,她們關心社會,
活出自己的個性,演繹精彩的人生。
周璠:百變角色應付自如

「 包容 、慈悲與大愛。內心可納萬物,不把任何人當成競爭對手。」
周璠(新公民,原籍成都)的人生是一塊大餅,她將大餅分切成四份:事業、家庭、社會公益、個人愛好,四樣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周璠大學修讀MBA國際市場,2013年加入老公創辦的秘書公司,負責為公司制定品牌策略。她成功為公司建立社會企業形象,而公司也憑藉品牌優勢而獲得客戶支持。
做好業務之餘,周璠沒忘記撥出時間回饋社會,她不僅充當善濟醫社的愛心大使,還兼任他們的媒體編輯;她也是東北社區發展理事會促進就業和終身學習小組成員。


周璠將自己的愛好融入社區活動,與老人打成一片。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無論多忙,總會抽出時間陪孩子,「參與孩子的成長是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記憶,我不想有這方面的缺失,所以絕不錯過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時間。」
遊走於多個角色,周璠不認為有任何衝突,反覺得相輔相成,「只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不視困難為困難,一切會迎刃而解;另外,一定要有很好的時間管理概念,充分利用片段化時間,便可兼顧很多事情。」
在疫情之前,她將親子時段融入到她的義工活動中,鼓勵孩子參與慈善工作,「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知道人間疾苦,這對小孩的品格與思想塑造很有幫助。「
在工作上也一樣,她在協助外國企業落戶的同時,也幫助企業融入本地的社會圈子,「我會邀請企業高管出席慈善晚宴,如果他們有捐款的意願,我也會代為安排。其實,慈善捐款可讓企業獲得扣稅,是雙贏策略。」
周璠強調當一個人同時兼任不同角色時,情緒一定要管控好,「我不會把情緒與壓力帶回家,特別是女性不高興的時候都寫在臉上,回家後就跟小孩發脾氣是很不應該,我會特別提醒自己控制好情緒。」
去年起,她從零基礎開始學寫書法,因為寫字帖,抄佛經,可以讓她管好情緒,舒緩壓力。
韓麗梅:不為男性標準而活

「對於信念 堅持 不移,雖然過程會覺得累,但不會放棄。」
韓麗梅(新公民,原籍山東)是健身教練,她如果不說,別人也許不知道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而她也毫不掩飾,自己已年過40。
信心滿滿的她原是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鄉下女孩,然而1998年,她參與新中教育部的合作項目前來我國念高中。她說,那時候因為英文說得不好,根本聽不懂同學說些什麼,這讓她產生了挫折感,但隨著學習能力的加強,國際視野的拓展,自信心也慢慢積累。
2004年自南洋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後,在十數年的工作生涯里,她的身份從半導體工程師到金融工程師,再到今日的健身教練。韓麗梅表示,「轉換跑道不是因為找不到方向,而是不斷嘗試突破事業瓶頸。」她是在生下兩個寶寶後,有了「健身」這個新的奮鬥目標。

韓麗梅不以男性觀點的「白瘦幼」為審美標準,提倡女性應有健康美。
她坦言,開始時是為了恢復身材而去跑步健身,後來興趣漸濃,她不但請教練一對一培訓,甚至還去報讀私教課程,考取執教證書。此外,更在社交媒體上建立社群,傳達女性健身知識。
「女性往往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被人疼、被人愛、受人保護的刻板印象,我想告訴她們,女生不要以瘦為美,健康大於骨感,肌肉不再是男生的權利,健身也能讓女性由內至外散發正能量。」
韓麗梅原本只是以兼職形式與網友分享健身知識,不過社群的粉絲不斷壯大後,她索性開班授徒,自行創業。有人驚嘆於她兼顧事業與家庭的能力,她卻說,「其實沒有所謂的家庭與事業平衡這回事,外面的人看到的平衡,其實是因為家裡的爸爸負重前行,擔起了看管孩子的責任。」
雖然家人很支持,但她仍對家庭有一份莫名的虧欠感,也承認面對社會眼光仍感壓力,「現代社會賦予女性的各種角色比男性還多,比方說男人出來拼搏事業,應酬加班被視為理所當然,可女性卻會被問及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之類的事;孩子在學校有事,老師第一時間通知的總是媽媽,女性總一直被教育成以家庭為重。」
她希望讓孩子看到媽媽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為追求目標孜孜不倦。
葉文靜:誰說女人一定要結婚生子

「 卓越 ,不是爭強好勝。它不一定指事業,也可以是家庭、情感、個性獨立上優於他人。」
葉文靜(新公民、原籍四川)在本地大學畢業後,就從事產業市場銷售,在短短三年晉升到集團副總經理一職,成為公司內唯一如此快速坐上這個位置的人。之後,她隨著大老闆跳槽,事業一直扶搖直上,如今她已是一間地產發展公司的區域銷售總監。
周邊的朋友都說她是女強人,可葉文靜覺得「女強人「這個稱號,總有點男女不平等的意味,別人可能認為是讚美,她則不以為然,「事業上成功並不表示就是女強人,因為女性可以在不同方面來表達她的成功。例如在家庭方面、生活或個人發展方面。」
葉文靜指出,以前社會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如果沒經歷過結婚生子,就會被說成是個不完美的女人。現在這個觀念已改,女性可有更多的選擇。「身邊有的女性朋友,年到40若還沒有孩子的,她們會去做試管、也可能領養孩子、甚至找人代孕。她們有更多的選擇在事業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一定非得結婚生子。」
對於自己事業的成功,她認為性格與機遇決定了一切,「坦白說,職場上沒有特別公平,機遇也不是每個人會有的,公平在於機會是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很多人因為承受不了壓力,就白白把機會給放掉了。」
自幼受過專業舞蹈培訓的葉文靜,特別能吃苦耐勞,「以前受訓可不輕鬆,加上極為競爭的環境,不管在體力上或精神上,都須承受比常人更大的痛苦,現在回過頭看,艱苦的訓練也讓我培養起堅持的精神。」她也特別感恩上司的提攜與信任,在很多項目上讓她放手一試,才能在事業屢創佳績。
多年前,葉文靜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留下豪語,「剛來的時候,我什麼都不是,現在我什麼都有。」此時此刻的她,看法是否依舊?

2016年葉文靜在上海的房地產發布會上接受訪問。
「那時候的我的確很滿足,想想初來乍到時舉目無親,什麼身份也沒有,所以對一切感恩。如果現在你問我,我想還可以做得更多,因為每一個年齡段的期望值都在改變,特別是女人,上升期是有時間限制,50歲以後就是下降期,所以我要抓緊時間做最後衝刺,不讓自己後悔。」
於嵐:宛如新加坡友善大使

「活得 堅韌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堅韌不拔、百折不撓。」
律師,總給人一種強悍的感覺?作為律師事務所顧問級合伙人的於嵐(新公民、原籍南京)並不同意,她認為這只是民眾受電視劇影響的一個普遍誤解。實際上,律師在談判桌上,是用專業知識和軟性技能,為客戶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於嵐畢業自北京大學法學院,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碩士,2012年移民我國。目前是英國、美國紐約州律師,新加坡註冊外國律師,也具備中國律師資格。主要工作是為上市公司,私企及高凈值人士提供包括涉及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跨境兼并和收購、合資、私人財富規劃等的法律服務。
她說,律師事務所的一般男女律師人數比較均衡,但一到合伙人級別,男律師就比較多。「晉升到合伙人後,加班是家常便飯,很多女律師,到了結婚生娃的階段,變得有點力不從心,有的會選擇暫時退出事務所,轉到企業去做法律顧問,以便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這是女性自己的選擇,不是事務所給她們壓力。」
已婚的於嵐選擇追求自己的夢,「其實我也是有壓力,而且帶給我很多焦慮與痛苦,可我的目標一直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與合伙人,我覺得當有夢想的時候,就比較能夠克服困難與消融壓力。」當然,這也是因為有家人與孩子的支持。

於嵐在事業上追求自己夢想的同時,也會儘量撥出時間陪伴女兒(見上圖)。
在本地生活十年,於嵐不覺得有任何不適應。至於外地人批評新加坡繁文縟節特多,她又如何看待?「我會用詳細周到來形容。法律條文多沒關係,重要的是夠清晰,解讀這些法律條文也正是我們專業人士存在的價值。很多人來新加坡,不管是投資還是移民,不正是喜歡新加坡的法治與安全嗎?因為新加坡有一套完整細緻的法律和良好的法治體系,給他們帶來保障。」
於嵐還笑稱自己可以成為新加坡的友善大使,因為她每一次跟中國企業家客戶交流時,除了體會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訴求,還會盡力協助他們調節自己,以適應本地的經商和居住環境。「生活工作這麼多年,我對新加坡特別有感情,也非常支持新加坡政府,特別在疫情中,可以看到政府的努力,我以身為新加坡人為榮。」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