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貨膨脹不斷高,商品供應短缺,分析師和業者預計,本地的建築材料價格今年預計會維持在高水平。
全球建築諮詢公司Linesight預計,建築商品價格會保持在歷來最高水平,一年內難以回到疫情前水平。
Linesight新加坡董事墨菲(Michael Murphy)說:「2021年建築材料價格大漲,今年會維持在高水平。價格要回穩到冠病疫情前的水平,至少還需要一年時間,也就是2023年初。」
這意味著,新的建築和裝修項目,不論是商業還是住宅,成本都會比2020年之前來得高。
他說,疫情期間供應鏈受擾亂導致建材價格上揚,供應鏈需要趕上需求的步伐,生產商、港口營運商、運輸公司和政府機構都在努力緩解積壓的供應。

建築商公會會長黃益明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原油價格不斷上漲,許多金屬商品的開採和運輸也都使用到石油,價格和油價掛鉤,「幾乎所有商品價格都在上漲」。
他說,對建築商而言,金屬價格上漲的衝擊最大,例如鋼鐵、鋁、銅、石油的副產品聚氯乙烯(PVC)也上漲不少,過去一年鋼筋的漲幅大約在60%至70%,其他材料的漲幅也達到30%至40%。「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材料價格,接下來會否穩定很難說,人力成本也更高。」
黃益明表示,之前承包項目的建築商料蒙受虧損,承接新項目的商家則會調整合約價格。
他說,建築業需要適應原材料價格更高的環境,中小商家可能會面對財務壓力,在爭取新項目時要謹慎行事。
Linesight的最新報告顯示,鋼鐵價格大漲導致新加坡的整體建築成本急劇攀高,去年鋼筋和扁鋼產品價格分別上漲43%和52%,反映出供應鏈受擾亂影響,以及原材料價格增長,使用鋼鐵的行業需求也增加。
銅價去年上揚46%,不過今年供應會改善,銅市場預計降溫。Linesight預計今年第一季銅價環比下滑2.2%。
水泥和混凝土面對價格上漲的壓力,不過本地產量可滿足多數需求,價格通脹相對比較溫和,預料保持平穩。水泥磚塊的本地產量同樣可滿足需求,價格預料持平。
Linesight預計,我國建築業實際產值今年可達到184億美元(248億新元),增長15.4%,明年則可增長5.6%至194億美元。
銀河一聯昌證券(CGS- CIMB)分析師王康權也預計,在供應鏈受擾的情況下,今年建材價格料持續居高。
他說,各建築業者受到的影響多大,要看他們手頭上的訂單內容。在後疫情時期取得的訂單,可能會有更大的緩衝空間,來應對材料價格攀升和人力短缺帶來的意外成本上漲。
他看好本地建材業者可應付挑戰,並預計建築活動將改善,銷量可望復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