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怕輸」的家長對頂級名校有一種不健康的痴迷
新加坡《海峽時報》5月30日文章,原題:「怕輸」的家長對頂級名校有一種不健康的痴迷 2012年,新加坡時任教育部長王瑞傑提出「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的口號,但批評人士稱這與現實相去甚遠,其他不少人也認為這只是陳詞濫調。十多年過去,青睞「頂級名校」的心態在新加坡家長中變得更加根深蒂固。

我們對新加坡教育部2009年至2022年間所有小學一年級註冊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入學競爭仍然很激烈,而且很集中。相當比例的學校收到的申請超額。在對所有還沒有註冊的適齡兒童開放的2C註冊階段,平均每兩所學校中就有一所申請超額。雖然2B階段(供學校義工、與學校相關的教會或會館成員的子女,以及活躍的基層領袖的子女申請)的競爭不那麼激烈,但自2016年以來,申請超額的學校比例也一直在增加。
我們還注意到,對頂級名校的需求日益集中。鑒於超額申請的增加以及對特定學校的申請趨同,許多家長明顯並不認同每所學校都是平等的這一觀念。哪類學校收到的申請最多?根據我們在2B階段的發現,獲得教育部嘉獎的學校、自治學校、特殊援助計劃學校、政府資助學校或提供大量體育活動團體、制服團體活動的學校往往更受歡迎。
一所學校的受歡迎程度與其可觀察到的品質密切相關,這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家長認為某些學校更好。首先,雖然新加坡所有學校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並聘請了稱職的教學和行政人員,但仍然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一個區別是學校獲得資金的渠道。新加坡的小學可以分為「公立學校」和「政府資助學校」。這兩類學校都有政府的充足資助,但它們之間的關鍵區別在於籌集私人資金的能力。政府資助學校在這方面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它們得到了校友網絡的長期支持。獲得額外的財政資源可以帶來更豐富的教育經驗,例如有能力建立最先進的科學實驗室,資助海外沉浸式旅行,或提供帶空調的教室。雖然新加坡的每所學校都有能力實現其教育目標,但有些學校的財政狀況的確更好。
新加坡人認為小學存在三六九等的第二個原因,是社會和文化對名校的重視。在這個體系中,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屬於精英階層——比如哈佛校友——而不是他在那所學校的表現有多好。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意義和物質意義的文化產品,學校成為區分一個人在社會等級中地位的象徵。許多家長都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競爭的本質,他們不僅利用成績,還利用作為學校一員的文化力量來給孩子帶來優勢,幫助他們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