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能源管理系統工作原理
智慧社區
除了硬體基礎設施的配置之外,建屋發展局還計劃利用數據分析和信息與通信技術更好地了解和吸引居民,增強社區聯繫力度,並賦予社區更大的自主權。例如,通過共同創造生活環境有關購物,生活方式和偏好的匿名數據,規劃滿足居民需求的商店類型。並且,居民還可以利用移動應用程式與鄰居互動,營造更為活躍的社區。
案例:榜鵝北岸智慧組屋

榜鵝北岸智慧組屋效果圖
2020年,首批具備智能設施和永續智能設計的榜鵝北岸組屋落成。截至12月中,大約85%的住戶領取了房屋鑰匙。

榜鵝北岸組屋智能家居示意圖
作為首批配備支持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基礎設施的政府組屋,居民可以在啟用智能功能的家庭中安裝智能應用程式,例如家庭能源管理系統和老人監控系統。同時,在榜鵝北岸住宅區的這1400個單位中,均配備有智能家居的大腦——智能電源插座和高科技配電板。這意味著幾乎所有連接到電源的設備,例如燈,風扇,咖啡機和攝像頭等,都可以通過移動應用程式進行控制。其中,高科技配電板還將嵌入智能電錶,以使居民能夠監控每台家用電器的能耗

為了解決改革過渡期的規劃銜接問題,新《土地管理法》還明確:已經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不再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和城鄉規劃。同時在附則中增加規定: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前,經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繼續執行。
就目前而言,《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都是有效法律。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將不再單獨編制和審批,最終將被國土空間規劃所取代。
過去的空間規劃類型很多,同時各個規劃之間相互協調不夠,交叉重疊比較多。如圖:

根據自然資源部於2019年5月23日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家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
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土地片區園區開發乃至房地產開發,要拿地,要在土地上規劃項目,不能不知國土空間規劃。但在實務中,我們發現,有關領導和從業人員對此概念比較模糊,很多界限並不清楚。為此,我們專門撰寫了這篇《國土空間規劃基本知識》,希望用邏輯清晰的語言,使大家一文了解國土空間規劃。
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總體框架
· 五級三類

· 四體系

二、編制內容重點與審批程序
1、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強調的是規劃的綜合性,是對一定區域,如行政全域範圍涉及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做全局性安排。
·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
對全國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國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
由自然資源部會同相關部門組織標註,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後印發。
——側重戰略性
· 省級國土空間規劃
對全國國土空間規劃落實,指導市縣國土空間規劃。
由省級政府組織編制,經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議後報國務院審批。
——側重協調性
· 市縣和鄉鎮國土空間規劃
對上級規劃要求的細化落實和具體安排。可因地制宜,將市縣與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合併編制;
也可以幾個鄉鎮為單元編制,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側重實施性
2、專項規劃
相關的專項規劃強調的是專門性,一般是由自然資源部門或者相關部門來組織編制,可在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層面進行編制,特別是對特定的區域或者流域,為體現特定功能對空間開發保護利用作出的專門性安排。
相關專項規劃可在國家、省和市縣級層級編制,不同層級、不同地區的專項規劃可結合實際選擇編制的類型和精度。
海岸帶、自然保護地等專項規劃及跨行政區或流域地國土空間規劃,由所在區域或上一級政府自然主管部門牽頭組織編制,報同級政府審批。
交通、能源、水利等涉及空間利用的某一領域專項規劃,由相關部門組織編制。
3、詳細規劃
詳細規劃是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活動,包括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城鄉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的法定依據。這次特別明確,在城鎮開發邊界外,將村莊規劃作為詳細規劃,進一步規範了村莊規劃。
詳細規劃強調實施性,一般是在市縣以下組織編制,是對具體地塊用途和開發強度等作出的實施性安排。
城鎮開發邊界外的鄉村地區,以一個或幾個行政村為單元,由鄉鎮政府組織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作為詳細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城鎮開發邊界內,由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編制詳細規劃,報同級政府審批。
關於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和現有規劃的銜接工作,在協調性與一致性的處理過程中,有四個不得突破:
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等約束性指標;
不得突破已經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
不得突破城市、鎮的總體規劃所確定的禁止建設區等規劃強制性的內容;
不得突破新的國土空間規劃提出的一些新的管理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要解決規劃審批周期過長的問題,大幅壓縮規劃審批時間。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減少報國務院審批總體規劃的城市數量
過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報國務院審批的城市,分別是106個和108個,其中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剩下的主要是按城市規模來確定的。
這次要體現地方對規劃的自主權,主要是落實國家的控制性指標和管控邊界。國務院審批城市重點是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直轄市這三類,一共是36個城市,其他指定城市要大大減少,初步設想的名單大概在50個以下,在審批數量上要減少一半。
第二, 改變審查的內容
《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管什麼批什麼,上一級政府審查下一級政府的規劃,要明確上一級政府對下一級政府規劃有什麼要求,從技術性審查轉換到控制性審查。重點審查發展目標、約束性指標、管控邊界、相鄰關係四個方面,審查內容會大大減少。初步設想是把報國務院審批總體規劃審查時間儘量控制在90天內。
第三, 取消編制大綱或規劃綱要的審查環節
就是在規劃成果正式上報前的一個中間審查環節,減少重複性的審查,取消這個環節也可以壓縮時間。
第四, 對於市縣一級不是報國務院批准的城市審查內容和程序,由省一級人民政府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資料參考:李顯東 孟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適用指南與案例釋義》
三、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2019年7月18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和現狀評估工作的通知》,明確依託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和市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評估工作。
Step1—統一形成一張底圖
各地應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整合規劃編制所需的空間關聯現狀數據和信息,形成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的一張底圖,用於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
Step2—建設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
省、市、縣各級應抓緊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並與國家級平台對接,實現縱向聯通,同時推進與其他相關部門信息平台的橫向聯通和數據共享。基於平台,建設從國家到市縣級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開展國土空間規划動態監測評估預警。
Step3—疊加各級各類規劃成果,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各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在推進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和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中,應及時將批准的規劃成果向本級平台入庫,作為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和審批的基礎和依據。經核對和審批的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成果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整合疊加後,形成以一張地圖為基礎,可層層疊加打開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施建設項目規劃許可、強化規劃實施監督提供支撐。

四、國土空間規划下的「三區三線」劃定
「三區三線」:是根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種類型的空間,分別對應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
· 三類空間
三類空間,既不像兩條保護紅線那樣,是國土空間資源保護的核心區域,又不像城鎮開發邊界那樣,是承載開發建設項目落地的主要空間載體,所以管控要求和劃定方法彈性比較大。在三類空間劃定中,需要根據各地區保護重點和發展側重,對指標進行細化設定,要形成更加符合地方實際的三類空間。
· 城市開發邊界
城市開發邊界是根據地形地貌、自然生態、環境容量和基本農田等因素劃定的,可進行城市開發建設和禁止進行城市開發建設的區域之間的空間界線,是允許城市建設用地拓展的最大邊界。城市開發建設用地與非開發建設用地的分界線,是控制城市無序蔓延而採取的一種技術手段和政策措施。通過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有利於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育和建設;有利於避免出現大城市無限擴張、中小城市無序發展,合理配置空間資源;有利於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用地;有利於引導地方政府盤活城市用地存量,節約集約用地。
城鎮開發邊界指的是中心城區的邊界而不是市轄區的邊界。

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技術路線

·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