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過去幾周,新加坡疫情反彈,又有人開始問:新加坡為什麼還不封城?早在去年全球疫情爆發時,新加坡獨立時事評論員蔡裕林就曾著文,分析了新加坡不封城的諸多原因。
一年過去,又逢新加坡疫情吃緊,重讀舊文,又有新啟發。
本文完成於2020年3月,目前已被收錄在蔡裕林今年5月8日出版的《新加坡抗疫紀事》一書中。
要了解新加坡為什麼不封城,首先要了解武漢為什麼要封城。簡言之,就是在最短的時間控制並逐步化解城內的疫情威脅,也可從中儘量避免疫情的外溢波及全國。
我們還必須看到,中國能這樣做或需要這樣做,那是因為中國不僅是一個體量超大,擁有14億人口,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獨特國情。武漢的封城,實質上既給予了中國政府動用國家資源集中應對其疫情,也因國土的遼闊提供後方迴旋的空間。

新加坡國小,常住人口近5百70萬且高度集中,沒有後方腹地可迴旋。這是新加坡與中國國情的最大不同點。這樣的對比,就已顯示兩者的對策,不可能是相同的。更何況,新加坡是疫情輸入國。從武漢疫情的爆發到擴散進入新加坡,那已是相隔1個多月,存在拉響防控警戒的窗口期。況且,各種信息,特別是病毒的特性,經專家的解讀,已有了較清晰的了解;還有所需採取的防疫途徑和方法,相較武漢疫情出現時也有諸多不同點。這是新加坡方案必然會注意的情況。

新加坡封不封城最受熱議的時間點,是在2月5日後,因已出現社區病毒傳播,而政府卻沒有對隨之舉辦的大型集會,如洛陽大伯公廟慶典、大寶森節遊行、新加坡航空展等加以及時制止。反而只是提出勸告取消,或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如檢查體溫、勸告生病者不要出席。
這對於深怕新加坡重踏大型集會,如武漢兩會、萬人宴等,之後引發災難後果的人來說,特別是本地的部分新移民,實在難以理解與苟同。當時就有人進行簽名情願,致電當局表達意見。一時間,網絡充滿質疑與不滿聲音。這之後,新加坡的防疫對策隨之被冠以「不作為」「佛系」「等死」「第二個武漢」等負面名堂。

不管是事後諸葛亮,還是新加坡真的心中有數,檢視疫情發展的結果,總體上,新加坡的確診病患數目逐日上升,可是,細看出現的感染源群體,並無發現任何與上述大型集會有關的病患。雖不能就此論斷,當時政府的評斷與決策是無懈可擊。至少可以理解在疫情剛出現社區病毒傳播時,為了維續經濟與社會活動的正常運作,政府雖調高防疫警戒級別,卻沒有全面喊停大型活動,既有其一定理由與成效,但也並非全無風險。
要理解這一點,的確需要關注兩點。一是換位思考,即中新兩者的不同點;二是領悟新加坡全盤防疫對策的運作形態與整體效應,而不能只看一時一事。
這裡不妨借用上海張文宏醫生製作的視頻的一段話,當作一種解讀:「上海的防控體系現在做得很好,我們是屬於『少林派』,很厲害的,非常乾淨有力,社區管控,你就覺得強大無比。新加坡是屬於『武當派』的,你表面上看不出來,非常佛系,但他內部是非常厲害的。」

就全球防控疫情的進程看,中國不惜採取封城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自3月中旬以來疫情的演變也說明對內的防控與反輸入的應對,都做得很有效。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少國家和地區,在疫情爆發初期不採取封城鎖國。就像韓國在不完全封城的情況下,也有效地把失控的疫情管控好了;越南、香港和台灣可以說是沒有封城而又在防控疫情方面展現亮眼的地區。還有紐西蘭也成功有效地防控了疫情的肆虐。這些例子都可以提供我們觀察與審視兩種不同對策的優缺與利弊。
當然,新加坡的防控疫情在前期階段做得不錯,並不意味著就此一帆風順。它在之後的防控疫情出現大逆轉,並非因為沒有採取封城的舉措,而是因為對疫情演變的評估出現失准,以致引發失控的局面。這一點,本書將在中篇第二章的《應對客工宿舍疫情爆發的危機處理》作出剖析。
《新加坡抗疫紀事》講述了新加坡在2020年面對疫情的反應以及政府、民間團體如何應對挑戰、全民上下抗疫的過程。本書於5月8日起陸續在各大書局上架,在玲子網絡書房購買。
已上架的書局包括:友聯書局、友誼書齋、紀伊國屋書局烏節、卓爾書店和大眾書局(包括百勝樓、大巴窯、裕廊坊、馬林百列、長堤坊、納福坊、淡濱尼和NEX的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