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科技的飛速發展讓人乍喜還憂。(路透社)
作者 李國豪
要說當今顯學,人工智慧(AI)絕對榜上有名。
自去年底,生成式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橫空出世,對於AI的討論便不曾止息。
人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饒有興致地將各種難題拋給ChatGPT,但隨著ChatGPT愈來愈顯示出「能人所不能」的能耐,人們也從一開始的興趣盎然,逐漸變得憂心忡忡:
既要擔心工作被AI搶走,又要擔心AI帶來真假難辨的信息,更有甚者,還得擔心假以時日AI變得比人類聰明,最終反噬人類社會。

ChatGPT的問世,刷新了世人對AI能力的認知。(路透社)
被譽為「AI教父」的電腦科學家辛頓(Geoffrey Hinton)近日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毫不諱言,AI的進步將對「社會和人類構成極大風險」。
包括特斯拉老闆馬斯克等在內的逾千位專家也聯署呼籲暫停開發AI系統,以便有時間確保這項科技是安全的。
此外,據外媒報道,在AI技術發展最旺盛的美國,政府當局決定不再坐以待斃。以美國副總統哈里斯為首的高級官員將與谷歌、微軟、OpenAI、Anthropic等科技公司的高管會面,會談內容預計將包含呼籲相關公司確保AI產品安全性等課題。
在AI火速發展且頻頻刷新人們認知之際,對於AI究竟該限制還是該放任?該中止其發展,還是採取比較平衡的規管,人們或許可從以下三大面向加以探討。
一、AI會不會搶走所有人類的工作?
「AI會不會搶走我的工作」?
相信這是大部分人見識AI之強大後心中冒出的第一個念頭,畢竟AI已開始展現出取代人力的能耐。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行的未來工作研究報告,全球在未來五年恐怕將有多達23%的工作消失,而類似ChatGPT這類的生成式AI工具將取代大量人力。
最新的例子是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執行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在周一(1日)宣布,該公司未來幾年將暫停招聘人力資源等後勤部門人員,原因是這類工作「可以被AI勝任」,單是在IBM,這類未來恐被AI取代的工作崗位就有可能多達7800個。
AI導致人類失業,不再是危言聳聽。 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在勞動節集會獻詞中也強調,隨著AI算法越來越精進,人們的工作將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些現有的技能或許將被淘汰,國人必須迎合AI的發展趨勢,學習新技能。
這番論調也是全球社會應對AI崛起的主流說法,但這種說法必須打上問號,畢竟哪些職業在AI時代仍有必要,目前都還僅是相對抽象的概念,而AI科技的發展速度,更讓人無法斷定AI的極限究竟在哪裡。
沒人說得准,一旦放任AI發展,原本還被認為不易被取代的工作,是否會被以驚人速度發展的AI取而代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還應無止盡地讓AI發展?抑或是適時划下一道底線,讓情勢不至於演變成所有人都無工可做?

黃循財在勞動節集會提及AI發展對未來工作性質可能帶來的改變。(聯合早報)
二、AI加劇人類社會真假難辨的現象
同樣讓人憂心的是,AI領域或將成為散播詐騙與錯誤信息的溫床。
從以假亂真的AI生成圖,再到真假難辨的信息,AI某種程度上已開始侵蝕人類社會的信任基礎。
例如早前德國一家雜誌用AI生成「F1車神舒馬克專訪」的惡趣味,便凸顯了AI可能帶來的道德風險。
安全隱私風險則是生成式AI的另一隱患,這包括了對個人敏感數據的收集與使用。
韓國科技大廠三星電子日前以員工「不當使用」AI科技為由,禁止員工在公司電腦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AI服務便是一例。
在三星之前,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等重要金融公司也都推出了類似禁令。
AI的泛濫,是否造成人類社會陷入「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混沌狀況,不可不察。
三、AI最終凌駕人類?
最令人擔心的是,AI的智慧有沒有可能凌駕於人腦之上,最終反噬人類社會?
在1984年《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和2004年《機械公敵》(I, Robot)等科幻電影中,人類研發的人工智慧都因產生了自我智能而與人類為敵,意圖使人類滅絕。
讓人不寒而慄的是,科幻電影的場景在當今AI技術的火速發展下,恐怕已非天方夜譚。
「AI教父」辛頓直言,如今的AI和五年前相比,其差異及成長「真的很嚇人」。
他說,由於AI能透過分析巨量數據學習到令人無法預測的行為,他擔心長此以往所謂的「殺人機器」恐將成為現實。
他還強調,他認為現階段人們沒有辦法預防「壞人利用AI來做壞事」。

人工智慧反噬人類社會是不少科幻電影的題材。(《機械公敵》劇照)
各家科技公司眼見AI有利可圖,競相投入相關領域,有競爭就有進步,這是自由市場的不變定律。可以預見,若無全球性的規範介入,AI超越人類智慧的日子恐怕不遠矣。
面對AI的飛速發展,我們或許該省思,AI所帶來的便利,是否是以剝奪某些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作為代價?有沒有必要在人類自己都還不確定如何控管AI帶來的風險前,加以約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