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紀越大,罹患癌症的風險越高。
這是人們對癌症的一般認知,畢竟有九成的癌症類型主要影響50歲以上的群體。衛生部也提醒5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各個身體部位的專屬檢查。
但近期發表的一項大規模全球研究卻顛覆了這個認知:
全球50歲以下的癌症患者,在過去30年間激增八成,從1990年的182萬起,飆升至2019年的326萬起。
2019年有106萬名50歲以下的患者死於癌症,比起30年前增加近三成。預計到了2030年,這個數字會再上升兩成。
看得紅螞蟻膽戰心驚。
乳癌是全球頭號殺手
這項由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和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合作展開的研究,分析了204個國家和地區的29種癌症數據。
從癌症類型來看,最致命的是乳癌,每10萬人中有13.7人患癌,3.5人病逝。
其次是氣管癌、肺癌、胃癌和結腸直腸癌。

癌症也有疫苗可打,但等到疫苗成功研發出來,可能是好幾年後的事了。(路透社)
像胃癌和結腸直腸癌這類消化系統癌症,以往在年長群體中較常見,如今也開始「盯上」年輕人。這在醫學上稱為「早發性癌症」(early onset cancer)。
報告指出,患癌人數增長最快的是鼻咽癌和前列腺癌,死亡人數增幅最大的則是腎癌和卵巢癌。
青壯年癌症患者激增背後的原因,目前尚無確切定論,但研究人員認為,已知的風險因素離不開遺傳、酗酒、吸菸、肥胖、缺少運動,以及不良飲食習慣。
哈佛大學去年的一項研究也顯示:
比起1970年代出生的人,1990年代出生的人更有可能在50歲之前患癌。
這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在生命早期就已形成,也就是說,肥胖兒童長大後更有可能成為肥胖成人。
這些成人與肥胖風險因素的接觸時間更長,因此有可能更早患癌。
研究也發現,即使患上同一種癌症,50歲之前與50歲之後發病,其癌症基因的構成、生長和擴散速度都不一樣。
這個現象在消化系統癌症中尤其顯著,高糖飲食和抗生素都會對腸道細菌產生影響。

50歲之前與50歲之後患癌,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速度是不一樣的。(網際網路)吃得不夠健康 更多新加坡人罹患消化系統癌症
回頭看看新加坡,情況似乎也不太樂觀。
新加坡癌症註冊局上個月公布的2021年最新數據顯示:
從2017年至2021年,新加坡的死亡人數中,有28.2%死於癌症。
這五年間,有4萬1126名男性患癌,1萬6103人病逝。
女性方面,則有4萬2876人患癌,1萬3419人病逝。
這相當於每天有46人確診患癌,16人不敵癌症逝世。

新加坡男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是前列腺癌,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乳癌是新加坡女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新加坡癌症註冊局圖表)
新加坡醫療集團癌症中心醫務總監黃醒榮醫生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解釋,本地男性與女性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差距逐年縮小,主要是因為以往致命率較高的男性癌症如肺癌,如今已被致命率相對較低的結腸直腸癌「後來追上」。
黃醒榮說,隨著新加坡人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紅肉攝取量增加,體重超標的問題也更普遍,導致結腸直腸癌這類消化系統癌症的發病率升高。
從2017年至2021年,新加坡有6697名男性和5542名女性罹患結腸直腸癌。
「更多女性遲育或不育,加上哺乳期縮短,也無形中增加了雌激素分泌引髮乳癌的風險。這與消化系統癌症發病率上升,構成疊加的傷害。」

乳癌患者可在國大癌症中心的社區診所接受「補骨針」注射,整個過程只需15分鐘。(聯合早報)
很多時候,身體出現一些小毛病,也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背後卻可能隱藏著大病。多數癌症在初期沒什麼明顯症狀,開始感到疼痛時,往往為時已晚。
要降低患癌風險,不妨學學哈佛醫學院流行病學家Tomotaka Ugai的「四少四多」法則:
少吃超加工食品(快熟面、薯片、薯條、熱狗、巧克力、糖果和冰淇淋)
少飲酒
少吸菸
少值夜班
多吃蔬菜水果
多喝牛奶
多運動
多睡覺(其實是確保睡眠充足啦)
定期體檢
接種HPV(人類乳頭瘤病毒)和HBV(B型肝炎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