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援人會(Samaritans of Singapore)公布的數字顯示,2023年新加坡自殺人數,是2000年以來最低的。
新加坡政府近年來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視,除了大力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也修法保護可能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的精神病患者。
因此,能取得這樣的成果,讓人感到相當欣慰。
與此同時,我國在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在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蟬聯亞洲最幸福國家。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更高的幸福指數必然意味著國人自殺的動機也減少了,甚至認為心理健康和自殺率有直接聯繫。
大環境的影響
但是,現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
首先,世界幸福報告的排名是以每個國家過去三年的平均幸福指數為根據,所以主要以分析趨勢為主,和自殺率論年的報道方式不同。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自殺人數在2022年達到二十多年來的最高峰。
自殺率在一年內從最高跌到最低,很大的原因是大環境的影響,而非人為的介入導致。
如果要說是心理健康項目起到作用,那多多少少是有的,但我們總得看到幾年的趨勢才能夠下定論,更不能因此鬆懈,忽視心理健康的問題。

黃循財總理今年5月在新加坡援人機構55周年慶慈善晚宴的講話顯示,心理健康是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聯合早報)
我國獲評為亞洲最幸福國家的這幾年裡,每年的自殺率為什麼相差那麼大?
簡單地說,新加坡人口原本就不多,具體自殺人數一定會比較少,自殺率的任何起伏因此都會被放大。
但是,當我們仔細看一下排在新加坡之後的國家時,答案就會更清晰了。
相互攀比才是罪魁禍首?
日本和韓國在世界幸福報告排行亞洲第三和第四,但自殺率是亞洲乃至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形成了所謂的幸福-自殺悖論(Happiness-Suicide Paradox)。
此悖論的中心思想就是:快樂和自殺是沒有直接關係的。當我們身邊的人都顯得非常幸福,自己卻天天鬱鬱寡歡時,強烈的對比反而會使我們的心理健康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自殺傾向。
人與人之間頻繁相互比較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許才是一群幸福的人當中,自殺率仍可能高企的原因。
但是,大家都幸福時,自殺率有時還是會偏低,這就跟一些能起到中介作用的因素有關,如精神疾病、社會支持和人生意義等。
這些因素通常都會互相影響,因此要辨別其中的關係比較複雜。

人與人之間的攀比,能影響人們的幸福感。(海峽時報示意圖)
以新加坡的情況為例,新加坡人的心理健康整體來說一直不太理想,18歲至29歲年輕人心理健康欠佳的比率就高達25.3%。
自殺率不僅涵蓋一切的自殺行為,也包括自殺意念、企圖,行動等。
因此,非常低的自殺率背後可能潛藏著可怕的隱患。換句話說,一些有自殺傾向的人會利用「陰暗面」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煎熬,而不是直接表達自殺傾向。他們可能通過較不容易察覺的自殘行為或變相的「自殺幻想」來應付每天的生活。
這些徘徊在自殺邊緣的人在短期內不會自殺,所以暫時壓低了自殺率,但當他們的情緒積壓到不可控的地步時,自殺率也會加倍飆升。
這些所謂的「徘徊者」其實就如同活在人間煉獄,痛苦不比選擇自殺的人少。他們是幸福社會中的隱形人,無法得到任何人的了解和關懷。
互相關懷,挽救生命

人人都希望能走向光明、有希望的未來。(海峽時報)
我們常在社交媒體中看到很多關於正面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的信息,勸導人們要保持樂觀心態,但很多這樣的資訊是沒有專家認證的。這很容易造成「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呈現幸福的假象,卻無視人們的真實感受和心理健康。
人生必須有幸福和不幸才有意義,在負面和正面的傾向之間取得平衡,才能算是真正體驗生活。
因此,我們不單要關心自殺人數,任何迷失在生活黑暗隧道的人,都等著我們去引導他們走向光明。
自殺率的高低和幸福報告的排名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這些數據是關於社會整體的一種觀察。每個人的經歷和體驗都是獨特且重要的,所以沒有必要攀比。
自殺率降低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明年又回升,也未必就是任何政策或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缺失,大家盡力互相關懷,挽救生命,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