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龍光(左起)和謝依妮都曾獲得WE CARE幫助,目前在組織中幫助其他戒癮者。
(新加坡訊)從小被父親家暴,男子患焦慮症卻不自知,甚至對安眠藥和咳嗽藥水上癮20多年才尋求幫助,經過重重波折終重獲新生。
張龍光(41歲)目前在關愛之家癮症康復與教育中心(WE CARE Community Services,簡稱WE CARE)當一名互助義工,但在這之前的20多年來,他更是因為焦慮而吃處方藥吃上了癮。
張龍光接受《新明日報》訪問時說,自己從小在破碎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父親酗酒,喝醉時會把他當出氣筒,肆無忌憚對對他進行家暴,而媽媽因為外出打工而無暇顧及孩子。
「我爸只要一不開心就會打我,讓我一直處在高壓狀態,因為永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被打。」
後來父母在他13歲時離婚,張龍光才得到解脫,因賣了組屋,母親帶著弟弟租房,而他便搬到朋友家去住。
無人看管的他開始吸食強力膠,之後在15歲被安排進入少男輔育所,18歲後當母親遷入租賃組屋後才搬回家和母親、弟弟住。
「當時我已經無心上學了,就輟學去做兼職,可是每一份工作都無法超過半年,因為我很容易焦慮,遇到事情最快想到的就是逃避。」
上班遇到的壓力讓張龍光去看西醫拿藥,之後更是服用上癮。
「我可以每天都到不同的西醫診所看病拿藥,一天喝掉一罐咳嗽藥水,或是吃安眠藥等。」
張龍光也曾想過戒掉吃藥的癮,但從未成功,因此在2018年決定進入國立成癮治療服務項目(National Addictions Management Service,簡稱NAMS)戒掉藥癮,後來再來到了WE CARE。
「來到這裡後,接受醫生診斷後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有焦慮症,也開始吃抗抑鬱藥來緩解焦慮問題,兩年後漸漸康復。」
現在的張龍光,會主動去和中心的戒癮者分享自己的經歷,聆聽對方的想法。
「其實我每次去和他們聊天我還是會焦慮,只是現在學會通過其他方式舒壓,包括自學彈鋼琴。所以,我想說的是失敗不用緊,我自己也失敗很多次才成功,希望在嘗試的人不要氣餒。」
首辦籌款演出 盼籌20萬善款
機構首次舉辦籌款演出,望能籌得20萬元善款。
WE CARE的執行董事譚蘊涵表示,該中心提供專業的輔導服務,除了幫助個人戒癮、也幫助因家庭成員上癮而倍受困擾的家屬提供輔導項目,每年接獲70多個詢問,平均一年也會幫助60至65個個人或家庭。
「我們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了解成癮是如何發生的,並在他們戒癮的康復過程中提供相關援助。」
來臨周日(9月1日),WE CARE也將首次在新加坡藝術學院(SOTA)舉辦籌款演出,與本地「迴響」吹打團合作。
籌辦這次演出的WE CARE董事林麗珠律師表示,籌辦演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公眾對WE CARE的認識,同時為組織進行籌款。「我們希望能籌得20萬新元善款,目前已經開始有些進展。」
有興趣的公眾可上https://ticketmaster.sg/activity/detail/24sg_wecare購票,單人票價38新元。
浮沉毒海逾30年 5旬婦成戒癮康復導員
浮沉毒海逾30年,進出監獄6次,5旬婦甚至曾一度想不開,如今脫胎換骨成為戒癮康復導員。她受訪時說:「我要有勇氣活下去。」
謝依妮(57歲)自小得不到家庭的溫暖,15歲後輟學離家,除了偷竊、為了尋求快感而沾染毒品。16歲的她,首次因偷竊入獄,前後因偷竊罪進出監獄4次後,在39歲那年因吸毒而入獄。
謝依妮說,入獄期間,外婆曾來探監。「她告訴我過去的事不要想,出來後好好做人就好,這讓我很痛心也想過要好好戒毒。」她最後一次吸食毒品被判入獄6年,2007年出獄還是未能擺脫毒癮,繼續浮沉毒海無法自拔。
2016年某天,謝依妮突萌生輕生念頭,一半的身體已越出窗外。
「當時一度真的很想死,因為覺得自己戒不掉了,但萬念俱灰下突靈光一閃,我告訴自己要有勇氣活下去。」
謝依妮在偶然機會中從鄰居那裡認識到NAMS,加入後先解毒(detoxification),接著戒毒,後又被轉介到WE CARE。
從2017年開始,謝依妮每日到WE CARE報到,兩年後,她成為互助義工(Peer Support Specialist),也彌補了讀書的遺憾,完成O水準考試,華文更是取得優異成績。謝依妮目前在WE CARE擔任戒癮康復導員。
「我和他們算是互助,他們是我的一面鏡子,警惕著自己不能重蹈覆轍。我希望告訴其他想要戒癮的人,不要怕求救,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持開放心態並願意作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