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障人士鍾長榮為母親陳含蕭準備的母親節卡片上,貼著「媽媽我愛你」字樣,也可以念成「媽媽你愛我」,母子情深。(龍國雄攝)
這個母親節,智障人士鍾長榮(54歲)為母親陳含蕭(77歲)準備了一張母親節卡片。上面貼著「媽媽我愛你」,也可以念成「媽媽你愛我」,設計充滿巧思,充分表達母子情深。
鍾長榮能理解簡單的福建話、華語和英語,但不會說話,只能以單詞或語助詞回應。他的理解能力不強,有時候如小孩般天真。
媽媽扛起家庭重擔
照顧特需孩子超過50年,陳含蕭付出不少精力。她的教育水平不高,只會說福建話,瘦削的身子扛起家庭責任。丈夫80歲了,早已退休。
和許多上一代的傳統婦女一樣,除了照顧丈夫孩子,陳含蕭也要照顧家翁家婆,還有自己的母親和姐妹。她和丈夫有四個孩子,鍾長榮排第三,有一個哥哥、姐姐和弟弟,年齡介於47歲至56歲。弟弟結婚後就搬出去住,鍾長榮和哥哥、姐姐、父母同住,一家生活和睦,姐姐還經常給他買他愛吃的食物。
鍾長榮小時候發育緩慢,5歲才會走路。他曾到聾啞學校上課幾年,後來在家幫媽媽做一些家庭工,比如折外賣盒子。大約20歲時,他在社工的安排下到觸愛啟能中心(Touch Centre for Independent Living)學習技能,開始學習繪畫。
2006年,鍾長榮入住位於烏美組屋區的觸愛綜合家庭服務(Touch Ubi Hostel)。這項服務協助智障或體障人士融入社會,他們星期一至五住在宿舍,周末才回家。宿舍陳設就像一般組屋單位,他們得自己收拾整理,培養學習生活技能。
鍾長榮獨立了很多。他為觸愛的Journey平台做商品繪畫和包裝,打工賺錢,也能自己搭巴士去工作場所。

兒子鍾長榮雖然是智障人士,但現在能發揮繪畫才藝,擁有一技之長,陳含蕭感到欣慰。(龍國雄攝)
看見孩子的成長,陳含蕭放心不少。她說:「兒子學畫畫,有個寄託,要不然在家沒什麼事情做,也不照顧自己,不刷牙。現在他還會修理家具,前幾天衣櫃壞了,他自己修。」周末時,母子有時一起出門,陳含蕭帶兒子去剪頭髮或到牛車水逛逛。
不把負面評語放心上
早期資訊和支援較少,家有特需兒,家長常常得面對周遭的異樣眼光。
曾有鄰居說難聽的話,說看到鍾長榮會很怕,聽在媽媽耳里自然不好受,陳含蕭為此失眠。後來,她學會不把負面評語放在心上,她說:「孩子是我生的,我怎樣都疼,也接受兒子是這樣的。無論如何,我都愛他。」
鄰里街坊都知道她心中的這個「寶貝兒子」。陳含蕭說:「去熟食中心買食物時,小販會說,要買給你寶貝兒子吃呀。」
小時候,鍾長榮因不懂得表達,受傷碰撞也說不清。陳含蕭回憶說:「有幾次我發現兒子耳朵不適,帶他檢查後才發現裡面有鉛筆芯。另一次,他耳朵里有糯米。如果這些年沒有我一直看著,他會怎樣?」語氣帶著心疼。
現在,鍾長榮步入中老年,健康不如前,不僅有高膽固醇,眼睛視力下降,左眼還因青光眼而失明。每次去看醫生,都是陳含蕭陪他去。
鍾長榮對母親的愛,溢於言表。訪問時,他耐心地在一旁看著母親,一會兒點點頭,一會兒握著她的手。
陳含蕭說,若見媽媽不舒服,兒子會摸摸她的額頭查看是否發燒;當她臥病在床想起身,他也會攙扶媽媽。每逢農曆新年,他會包個紅包給媽媽,母親節也送卡表達愛意。
這時,陳含蕭轉頭問兒子:「媽媽(對你)好嗎?」兒子猛點頭。「如果媽媽死了呢?」鍾長榮連忙搖搖手,用福建話喊了一聲:「不會!」
陳含蕭一直在人生路上牽著特需兒的手,從當年她形容的「辛苦」,到現在兒子能自立,哪一天得放手時,相信她會稍微放心。
訪問結束後,母子準備回家去。夕陽西下,兒子摟著媽媽肩膀的背影,讓人感受到無言的母子情。走過半個多世紀,暮色中依然可見母愛的光輝。
特需成人看護者也需支援
新加坡機構積極為特需成人看護者伸出援手,協助他們應對艱難狀況,減輕身心靈的負擔。

觸愛關護者扶持服務部總主管沈小燕建議,看護者家長平日可讓其他家庭成員多幫忙照顧,分擔責任。(龍國雄攝)
談到特需兒家長的最大擔憂,觸愛關護者扶持服務部總主管沈小燕說:「當家中特需兒童長大成人,家長看護者不免擔憂未來的安排,自己離世後,誰來照顧孩子。」
她指出,較年長者一般思想傳統,認為照顧孩子是母親一人的責任。也有父母擔心其他孩子不懂得應對,從小兄弟姐妹間的交流不夠,長大後就更不懂得照料特需者。
因此,沈小燕建議看護者家長做長期規劃,平日多讓其他家庭成員參與看護工作,分擔責任。
除了家庭成員的互助與支持,社區聯繫和支援網也很重要。
觸愛關護者扶持服務部以看護者為對象,舉辦活動,設立支援小組。此外,定時舉辦活動邀請特需成年者的兄弟姐妹及家人參與,建立關係。欲了解更多詳情,可撥打熱線電話68046555。
文:黃億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