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CEO、新加坡華語電影節開幕電影《七天》的導演、2個孩子的媽媽、喜好廣泛的斜槓青年、時間管理大師、見過很多次凌晨4點的新加坡……

辣媽採訪了這位不斷突破自我,並且鼓勵姐妹們一起尋找自我的「北大女生吳可嘉」,聽一聽她是如何育兒育己,帶著孩子一起成長的。

請介紹下自己。
吳可嘉導演

我來自中國重慶,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之後在跨國公司工作。工作期間取得 MBA 學位並轉型成為一位企業家。
我是一個二娃媽,也是一個愛讀書,愛旅遊,愛美食,愛電影的」斜槓青年」。
事業穩定、有了孩子之後,再實現夢想,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您是怎麼把對電影的熱愛轉化為行動的?

大學時候我選修過《世界電影史》,那時候心裡就種下了熱愛電影的種子。後來,我在網上學了戴錦華教授的電影鑑賞課,在她的指導下,對許多經典影片有了新的認識,讀懂了那些鏡頭語言和背後的意義,也激發了我想要深入學習的想法。
2020年開始的疫情,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人生的一個轉折。我因為疫情困在新加坡的,被迫把在國內上EMBA課程進行自我提升的計劃,變成了一邊在新加坡遠程管理公司,一邊尋找在本地學習提升的課程。
在網上搜索的時候,偶爾看到了影視製作的課程,我的心情一下興奮起來了,想著乾脆嘗試一下這個讓我熱愛了這麼多年的「新領域」。
懷著為自己公司拍一部酷炫宣傳片的小目標,我開始在新加坡學習影視製作。沒想到,後來就一步一步走下去了。
如果可以回到當年,我會給那時的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吧!畢竟這是一條非常孤獨艱難的路,感謝她當年的勇氣和執著才讓我現在的人生有了不同的可能和別樣的風景。

聽說您創作《七天》的時候,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了?

因為白天工作,晚上要幫孩子們看功課,很難靜下心來創作,我就乾脆提早起床。
每天早上 4:00 起來,我先在陽台上深呼吸,冥想幾分鐘,然後就去書房閉門創作了。

新加坡的早晨真是萬籟俱靜,只有偶爾的鳥叫。 沒有外界的干擾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flow),完全沉浸在故事和人物中。這種高度集中的感覺很純粹、效率很高,每天的這兩個小時都會讓我覺得極有成就感。
突然想起來以前聽朋友講過的一個故事,著名 NBA 籃球運動員科比·布萊恩曾經接受採訪,被問及成功的秘訣。他直接回答:「你見過凌晨 4 點的洛杉磯嗎?」
要是以後別人問我創作劇本的秘訣,我也直接回答:你見過凌晨 4 點的新加坡嗎?哈哈哈
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您的兩部電影和之後的電影計劃嗎?

《救贖》和《七天》都是女性電影,通過曲折跌宕的情節探討現代女性面臨的成長/情感/家庭等問題,鼓勵女性不要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迷失,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
下一部電影已經在籌備了,預計今年10月開拍。這次我擔任製片人的角色,算是不一樣的挑戰。這是一部懸疑驚悚片,和《七天》溫馨家庭風格完全不同。有的時候想想覺得人生真是奇妙,我從小就挺喜歡看懸疑片和恐怖片,這次有機會親自參與製作讓我興奮不已!


△吳可嘉導演和《七天》的男女主角合照
作為公司的CEO,又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還能擠出時間來拍攝電影,追尋夢想。您是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的?

我是一個時間觀念非常強的人,做事情的效率也比較高。我的經驗是要合理規劃時間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比如我發現自己在早上工作效率很高,我就會早起,並且把最挑戰、需要高度集中思考的工作安排在早上。
我的工作大多都是按照2小時/1小時的時間來模塊化安排,儘量不要長時間做同類型的事,避免到後面效率降低。
另外,我覺得「be in the moment」很重要,當我規劃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我一定會全身心投入,儘量避免干擾或者同時做其他事情,這樣做出來的質量更高。
很多人看似同一時間在做好幾件事,但最後可能完成度都不太高,得不償失。

之前看過一篇您的採訪,您說,「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成為自己,並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您尋找自己,將心中對電影的熱愛一步步變為現實的過程中,有什麼特別的故事讓您自己印象深刻?

分享一個小故事,在籌備拍攝的階段,我爸媽其實對我要拍電影這個事情還是持懷疑態度的,總覺得不靠譜。
有一次和他們視頻通話,他們又勸我要不然先放放再說,畢竟自己年紀不小了,有小孩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忙。
我想了好久,忍不住跟他們說了心裡話: 從小到大,很多時候我都在努力做別人眼中「正確的事」,讀書的時候考好大學,畢業之後找好工作,該結婚的時候結婚,該生小孩的時候生小孩,兒女雙全,事業有成,我活成了大家眼中羨慕的樣子。
但是這幾年自己總感覺遇到了瓶頸,日復一日的工作生活仿佛在漸漸消磨我的熱情。直到我開始新的學習,仿佛一扇大門為我打開,我在一個全新的世界探索,很多事是我發自內心的想去做,沒有和誰比,也沒有要做給誰看。
我很少有這樣的感覺,明知道可能不會有回報,但心裡好像始終有一個聲音在鼓勵我想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做,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的Calling(召喚)吧。
等我說完,爸媽都沒有說話,但我看得出他們的眼睛紅了,之後他們再沒有反對過,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還常常鼓勵我。我這個二娃媽能人到中年繼續追夢,真的離不開家人朋友一路的大力支持。

△《七天》首映禮
在孩子的教育上,您有什麼故事或者經驗,想要和姐妹們分享的嗎?

按照傳統的觀念來看,在小孩教育上我不算特別「成功」, 畢竟兩個孩子都不是學霸。我曾經常常被身邊的朋友調侃,說我這個學霸竟然沒有把小孩培養成「牛蛙」。
哈哈,我也不是沒雞過娃,也是卷過的人(PSLE你們懂的)。
只是到後面覺得孩子們不太開心, 我也挺累,在和他們認真溝通後我覺得在教育上不能盲目雞娃,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父母以身作則,給予孩子引導和支持,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潛力,激發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也挺重要的。
在《七天》裡面有一句台詞,其實就是寫給我自己的——「孩子通過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但是他們並不屬於我們」。
我經常提醒自己,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他們,儘量珍惜彼此陪伴的時間。現在再被問到雞娃問題,我都非常坦然:雞娃還不如雞我自己呢,效果立竿見影,成就感爆棚。

那您有什麼話,對那些仍舊心懷夢想的媽媽們說嗎?
現在大家生活都比較繁忙,做很多事難免會有比較強的功利心和目的性。但有的時候遵循自己的內心也挺重要的,因為你不知道人生路上會有什麼樣的美好「意外」。
疫情前要是有人跟我說去做影視項目,我會覺得有點天方夜譚,但跟隨自己的心聲一路走來,沒想到也把這層壁給打破了。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跨界成功,我也不鼓勵大家盲目追夢,很多時候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我覺得即使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要給自己創造機會獲得不同的體驗,要勇於嘗試新的事物。
尤其是媽媽們,我特別能理解,很多時候日子過得像打仗一 樣,工作上一堆煩惱,回到家要面對一地雞毛,真心不容易。

即便如此,我還是鼓勵大家定期把自己從舒適圈裡往外推一推。比如:讀一本平時不會讀的書,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旅行,找一位久未謀面的故人聊天……
這些其實都是小事,但很多時候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這些啟發就是一顆顆種子,很有可能未來某一天在你的努力下就生根發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