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為以華人為主建立的城市國家,國人並不陌生。作為一位歷史與旅居愛好者,我多次造訪新加坡,這座東方之珠不僅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更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典範,給我留下了美好且深刻的印象。

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其在世界各個領域的貢獻都不可忽視。而新加坡,作為一個資源匱乏、地理狹小的城市國家,卻能夠建立起高度文明的社會,讓人不禁思考:華人當初為何要下南洋,並共同建立起如此繁榮文明的新加坡?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加坡人以新加坡身份為榮,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認同感。新加坡護照含金量全世界最高,192個國家和地區免簽,真正地做到一證在手,全球無憂。

新加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但真正的發展始於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Sir Stamford Raffles)在此建立了貿易站。在殖民地時期,新加坡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吸引了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地的移民。華人因此也來到這裡干苦力,俗稱下南洋,他們與馬來人、印度人等一起生活,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為新加坡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占領,戰後回歸英國統治,這個過程是驚心動魄和曲折的,但隨後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城市國家。如今,它以先進的經濟、優質的教育體系和完善的基礎設施聞名於世。

在新加坡深深地被其多元文化所吸引。在這座城市裡,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各種宗教和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景。尤其是在中心商業區,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背後,傳統的亞洲文化依然絢麗奪目。而在與新加坡人的交往中,深刻地感受到他們的儒雅與禮貌、他們的熱情與自信。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注重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多元智能的培養。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公立比較具有傳統特色,注重家庭關係並讓孩子融入社會,而私立國際學校更加開放靈活,為人類培養出不同的人才,這些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中國應借鑑這些經驗,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求,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人才。否則,教育的過度統一和過度加壓,甚至犧牲孩子最基本的睡眠時間,必定讓孩子失去健康和創造力,進而加劇內卷,也註定會失敗,其結果一定是全民族的悲哀。看看今天中國跳樓的學生,打著愛他的幌子,無休止地給孩子加壓,其實這些人都是幫凶。


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和管理方面也是世界一流的。儘管資源有限,國土狹小,但他們通過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創造了一個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讓人們如同生活在熱帶的森林之中,並不感到擁擠和狹小。而在水治理方面,建國之初,他們全靠馬來西亞供水,這真是靠別人的臉色過日子。在水資源專家兼水資源部長藍偉光(Khaw Boon Wan)先生的介紹下了解到,他們推動多元化的水資源供應,包括海水淡化、水再循環和水資源回收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致力於推動水資源管理技術的創新和研發,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減少對天然水源的依賴。積極地與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了新加坡與其他國家在水資源管理領域的合作和交流。推動水價調節和節水措施,通過合理的水價調節和經濟激勵措施來鼓勵公民和企業節約用水,減少浪費。他們的多元化水資源供應策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中國等其他國家在水資源管理方面提供了重要借鑑。

在民生方面,新加坡政府曾為他們的小商小販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動力,支撐執政為民服務的理念。2025年開始,他們實行每周四天工作制,在國內普遍996以加班加點為榮的今天,我不知道國人有何感想?在他們國家規劃中,他們正在計劃把所有的道路改造為地下,這將值得全人類的期待和關注。

之前有個誤區,憑直覺以為旅遊是他們的支柱產業。其實旅遊業並不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他們三大支柱產業是貿易,石油和金融。具有傳承的東西才是文化,今天的新加坡華人跟今天大多數國人一樣:"什麼都可以吃,但不可以吃虧;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面子"。這就是我們共有的國民性,隨著時代的變遷,如果說說我們的差異,中國人都講究落葉歸根,借用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的一句話:"新加坡華人是落地生根。"思索一下,哪一個更有格局和生命力呢?

世界格局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人流的地方就是文明的方向,今天的新加坡越來越吸引全球的富豪來此聚集。新加坡作為世界的一部分,正在發揮著他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回顧多次新加坡之行,我深感受益匪淺。值此新加坡權力交接之時,世人看到退後者的謙卑、感恩和期待,也看到繼任者淡定、從容和自信。在這個文明交匯的城市國家,我不僅領略到了現代化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文化的包容和教育的創新。我相信,新加坡必將是人類文明引領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加強與新加坡的交流合作,我們可以共同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推動東方文明的繁榮發展,為世界的和平與進步貢獻力量。在它身上,我們也應該尋找中國更加文明的方向,願世界和平,人類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