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高大上」的能源行業,張建安、張學彬父子和優聯能源集團(Union Energy)是不折不扣的「草根」。十幾年的時間裡,他們從一瓶瓶煤氣罐出發,一路逆襲,在埃克森美孚、殼牌、加德士等一眾跨國巨頭的包夾中穩中求進,後來居上,如今,優聯能源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罐裝煤氣供應商,也是新加坡唯一的本土煤氣供應商。而他們的運德士公司(Trans-Cab)則是僅次於擁有1萬6000輛德士的康福德高的新加坡本地第二大徳士運營公司。

張學彬
圖源:新加坡新聞頭條
於充分競爭的行業中屢有斬獲,張學彬卻自言無甚成功之道可言。「成功只有一條,就是日復一日的努力,努力的動力只有一個,就是賺錢。」他說。
一、上陣父子兵
張建安、張學彬父子是新加坡能源行業著名的「父子兵」,他們共同引領了優聯能源(Union Energy)從一家小小的代理商,發展成為業內舉足輕重的寡頭。作為標準的「創二代」,張學彬卻習慣於隱於幕後:他稱自己只是「子承父業」,將成績都歸結於父親。
張學彬的父親張建安是廣東省移民,10歲那年,他從汕頭輾轉至新加坡,與母親擠在狹小的船艙內、漂泊了七天七夜才抵達獅城。抵岸後不久其父便患肺癆住院,一家人失去生活來源,母親只得靠做洗衣工與女傭來扛起全家生計。

張建安
圖源:Sohu
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廣建組屋,張建安看準時機,決定經營桶裝液化石油氣,成為一名小小的代理商。每天一大早,他便扛著重達100公斤的煤氣罐,穿梭於新加坡的大街小巷。
也正是那個時期,張建安組建了家庭,也迎來了家庭新成員——長子張學彬。
二、齊心協力
小學時期,張學彬便利用課外時間給父親「打工」,從端茶倒水、清潔衛生,一直到學電焊、修管道、修貨車,乃至自己開車送貨,幾乎什麼活都干過。
中學畢業後,張學彬依據新加坡相關制度入伍服兵役。1996年,張學彬服完兵役、步入社會,因為對罐裝煤氣的工作瞭若指掌,張學彬順理成章地加入父親的公司。彼時,張建安的生意規模已經有所擴大,公司儲備了十幾輛送貨車,從規模上看,脫離了煤氣罐代理商的「最底層」,公司也正式更名為優聯能源(Union Energy)。

張學彬
圖源:Sohu
新加坡有數百家相關代理商,充氣公司層級的企業卻只有四家,均由大型跨國公司包辦,埃克森美孚、殼牌、加德士等均在其列。
2000年初,四家充氣公司中的一員、一家美國跨國企業,因為沒有二代接手經營,決定放棄東南亞生意,相繼出售新加坡、泰國等地的業務。得知這一消息,張建安父子在第一時間便決定出手。為了湊齊交易款,一家人東借西湊,還將房產進行抵押。「(收購)風險也存在,但如果不買,你永遠只是一個代理,逃脫不了別人的掌控,對於當時的我們而言,這是唯一的機會。」張學彬說。

優聯集團運輸車
圖源:聯合早報
三、高歌猛進
成為新加坡第一家本土煤氣供應商、躍居新的平台,優聯的事業很快迎來侵略如火式的發展。出於價格優勢與本土化戰略,優聯一路高歌猛進,幾年時間內便後來居上,穩坐市場占有率的頭把交椅。
如此迅猛的勢頭很快引發了同行的「敵視」。二級供應商的上游是煉油廠,跨國巨頭不乏自有煉油廠,而優聯則主要通過其中一家拿貨。競爭之中,對手索性掐斷貨源,採取不供貨或是提出令人髮指價格的策略。
「恰逢有中國公司收購新加坡本土的煉油廠,我們找到新的供貨源,這才化解了危機。」張學彬如是說。言語雖雲淡風輕,其中的驚心動魄卻可想而知,這是直接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

圖源:搜狐網
如今,新加坡市場「二分天下」,天然氣和煤氣業務各占一半,而優聯則占據了煤氣行業一半的市場份額。

得運的士
圖源:聯合早報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計程車行業同樣由政府把控數十年,直到2005年才對民間資本開放,但開放之初,參與競標者卻只有一家——張氏父子創立的得運的士(Trans-cab Services)。
自成立以來,得運的士經歷了高速發展,其自有車輛從初創時的50輛,一度攀升至5500輛。車隊規模僅次於新加坡國企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位列行業次席。
接連於兩大行業嶄露頭角,張學彬父子於新加坡政經界聲名鵲起,輿論不斷關注、挖掘其成功之道,在被問及這個問題時,張學彬說:「就是每天努力,持續積累點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