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減少食物浪費上,60多歲的新加坡人朱栩嬌有一整套做法。煮飯前她會先準備好清單、確定吃飯人數後再購買食材,避免飯菜剩餘。平時在外用餐,朋友們都知道她懂得拿捏菜肴的分量,會請她來點菜。她還會將乾淨、剩餘的飯菜打包回家。這是朱栩嬌多年來養成的好習慣。在她看來,「減少食物浪費,做起來其實並不難,吃多少就買多少,能省錢,也能節約資源」。
食物垃圾是新加坡最大的垃圾來源之一,過去10年間增長了約20%。2019年新加坡產生食物垃圾7.44億公斤。據統計,本地家庭每天所丟棄的垃圾中,約一半是廚餘垃圾。
新加坡所需食品中近九成依靠進口。食物的浪費意味著新加坡需要進口更多食物。同時,為處理大量食物垃圾,新加坡還需要建設更多廢物處理設施,如將廢物轉化成能源的工廠和垃圾填埋場等,這對於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而言難以持續。
2015年11月,新加坡環境局啟動了減少食物浪費推廣計劃,通過在網站、電視和報紙等媒介和社區等渠道宣傳節約糧食倡議,鼓勵公眾養成合理購買、儲存和製作食物的習慣。
新加坡政府通過向食品零售機構、超市和食品生產廠商發布減少食品浪費的指南,降低食品在供應鏈中的浪費。政府還與學校合作,通過提供教育資源,如海報、工具包、視頻、遊戲和演示材料等,向學生普及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加坡非政府機構也開始關注食物浪費問題。成立於2003年的「善糧社」,旨在幫扶社會中缺少食物的弱勢群體。「善糧社」發起的「空盤零剩食」活動鼓勵公眾在用餐時吃多少點多少,這個活動逐步擴大推廣規模,在學校的基礎上,去年首次將小販中心(熟食市場)納入其中。慈善機構新加坡食品銀行則大力推動商家和民眾把他們不需要但未開封、未過期的食品捐出來,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在過去6年中,新加坡食品銀行「挽救」的食物從每年2噸提高至每年550噸。

新加坡食品銀行把商家和民眾捐贈的未開封、未過期的食品製成套餐,提供給需要的人們。
新加坡有一家公司,專門為外觀不適合出售的新鮮農產品建立專門的銷售渠道,幫助供應商減少浪費。Tresuresure公司則開發了一款應用程式,可將企業和酒店中多餘的食物提供給消費者。該公司與新加坡部分酒店建立合作,讓消費者在酒店自助餐供應時段的最後30至60分鐘內以低價購買食物,減少了自助餐浪費。
全民減少食物浪費運動已初見成效。去年1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2019年新加坡的食物垃圾比2018年減少5.8%,是2013年以來的新低。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在訂自助餐會的食物時,會根據賓客人數預定適量或較少的分量,對外表殘次食物和即將過期食品的接受度也更高了。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曾靜妍
審核:謝永健、歐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