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國
大部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
逐漸把只關注考試成績的眼光
劃出一部分來給孩子的」素質教育「
這裡的」素質教育「主要指的是
在孩子的儀表儀態上進行引導完善

比如越來越風靡的
」小主持人「興趣班
打造的就是一個大方
活躍善言的形象

(來源:ttyouke)
還有,最近在上海竟興起的
「西方貴族修養課」
教的是西方的社交禮儀
包括如何優雅地走路
吃西餐、與人交談等

(來源:英然文化)
其中就有一個可以提升自身
動作儀態的練習項目
—— 頭頂書本學習走路

來源:聯合早報
從照片上確實可以看出
小女孩走得十分專注
只是這樣瞅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點眼熟
在趙薇版的《還珠格格》
裡邊就有一個宮裡嬤嬤
專門來教養小燕子的
站姿坐姿等等儀態

來源:騰訊視頻
不過在也有的教走姿
的時候貌似頂的是碗
這難度係數也是噌噌噌往上飆
可以想像一套完整的
禮儀有多嚴厲了
放在現代來看,這種「修養課」
就有點異曲同工之妙了
差別在於嬤嬤換成了外籍教師

撇開題外話不說
像這樣的修養課其實也不便宜
每名孩子學費
2688元人民幣
(530新元)

而每堂課時總共上四小時
對於小孩子來說已經算是有點「漫長」了
不過好就好在
教孩子儀態的同時也順便教教耐心

(來源:歐洲時報)
但歸根結底
這種「西方貴族修養課」
更像是國內家長們
為孩子的」國際交友圈「
提前做好的設想
主動和國際接軌
其實也是教養孩子的一種態度

(來源:歐洲時報)
他們更看重培養孩子
行為氣質上的優雅
其實跟古時候教養
大家閨秀的性質有點類似
與此相比,新加坡的「西式優雅」
就更像是已經融入
到最普遍的民眾身上
形成的一種生活習慣方式


新加坡人的西方習慣

記得之前又看到外國人
在美版問答Quora上問:
「新加坡華人和中國人
之間的文化差異是什麼?
他們看起來不太一樣」

很多人在下面的回答
無一不透露著「更西化」這個信息
英語為第一語言
據記載
大多數80年代在新加坡出生的華人
沒辦法很連貫地講華語

這應該是最明顯的「西化」特徵了
「我可以自信地說
新加坡華人之間的
共同語言是英語」
而這裡的英語當然就是大家熟知
又倍感親切的 Singlish 啦
多元化的飲食習慣
「新加坡華人在保留
祖先飲食習慣的基礎上
融合了很多印度和
馬來同胞的美食
像Malay nasi lemak
(油性米飯加椰奶)
和沙爹(烤肉烤串)
或者印度煎餅和咖喱」

西方餐廳也是隨處可見
許多人更習慣用「咖啡」續命
有時候一天就能喝上2-3杯
早餐也吃麵包
這就非常西化了
習慣刀叉用餐
在新加坡長大的孩子
更習慣使用叉子
在筷子的使用能力評價上
「會用,但不熟練」
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還是有很多新移民就表示
中國朋友對於他們6歲的孩子
還不用會筷子
表示非常的驚訝
不說還沒意識到
這邊小孩不擅長用筷子
吃飯的時候用刀叉,勺子更多

數字手勢不一樣
一般情況下,中國比6的手勢如下

但是在新加坡及其他西方國家則是這樣

新加坡人數字手勢
大家感受一下
是不是很不一樣?

習慣遵守秩序
「新加坡社會受
英國長期占領的影響
習慣了英國式的秩序」
這就比較多體現在「排隊」上

(來源:新浪)
無論是買東西、到食閣吃飯
或者在等MRT的時候
長龍式的隊伍就算不得非常齊整
但重點是不會亂
有宗教色彩的名字
「新加坡華人不會
只使用中文名字,
很多新加坡華人都有基督教的名字
像愛德華、琳達等」

很多信仰基督教的華人
大多是家庭信奉
就連家裡的擺設和
裝修都會一律「基督化」
西方法律體系
新加坡的法律比較靠攏
英格蘭普通法法系
主要法律範圍-尤其是行政法,契約法
衡平法與信託法,物權法以及侵權法
大部分是以判決先例為依據

再以法典為修正補助
其他主要法律範圍如刑事法
公司法以及家事法則
幾乎完全是以法典為依據
西式建築風格
新加坡的一些典型建築
走的都是西方的建築風格
比如總統府,法院等等
新加坡總統府

(來源:8視界)
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博物館

新加坡植物園
最大的英式花園

多元化的公共假期
新加坡的法定節日範圍
就包括回教徒新年開齋節
印度新年屠妖節
以及西方新年聖誕節等等
尤其是在聖誕節的時候
根據各個公司的情況不同
放假天數1-10天不等

所以這樣看下來小坡的西方文化氛圍
還是相當濃厚的
從立國根本到社會生活習慣
隨處可以感受到這種「西式形態」

(來源:Youlin Magazine)

不過最大的特徵還在於「博採眾長」
多民族多文化才是小坡
最精彩的一面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