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仰臥起坐」和「投降躺平」?背後是你沒看到的洪荒之力

2022年04月20日   •   3078次閱讀

今天這篇文章,

我會著重寫幾個內容:

一、談談「仰臥起坐」和「躺平」

二、新加坡式封城為何「軟趴趴」

三、所謂「仰臥起坐」實際上是在拚命

四、新加坡為何坐視上萬病例不理

五、為何選擇三月底大開放

過去兩年,中文網絡世界對新加坡的防疫措施不斷嘲笑,說是「仰臥起坐」,更有說是「躺平」的,說「投降」的,嗤之以鼻。

我始終認為,有這種看法的人,要嘛人不在新加坡,沒親眼見到這裡的情況,要嘛戴著墨鏡看新加坡,再不然就是聽覺很好,但視覺不好。

(圖源:網絡)

為什麼叫「仰臥起坐」?他們說,新加坡抗疫措施時而緊,時而松,叫「仰臥起坐」。

為什麼叫「躺平」?他們說,新加坡逆來順受,放棄抵抗,病毒一來,舉手投降,叫「躺平」。

其他國家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情況,我倒可以說幾句。

首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

「仰臥起坐」中的「臥」是什麼?「坐」又是什麼?

「躺平」又是什麼?所謂「一直站著」又是什麼?所謂「投降」又是什麼?

各個社會的人文經濟政治環境不一樣。我只能說,你所謂的「躺平」和「投降」,對其他人來說,或許恰恰就是艱苦和勇敢的戰鬥;你耳中聽到的「不顧人民的死活」,對其他人來說,或許恰恰就是為了大家的生存和幸福。

當然,除了嘲笑「仰臥起坐」和「躺平」的,也有直接開罵「抗疫不力,躺平放棄,全民免疫,拿命來拼」。

無所謂,罵罵外國,能讓你開心就好。

封城出門買菜不必通行證

出門跑步還不必戴口罩

新加坡為什麼要「仰臥起坐」?換句話說,為何防疫措施要一會兒緊,一會兒松?

原因很簡單,四個字,因時制宜。

因時制宜,儘快恢復正常。緊,不是正常;松,也不是;抗疫限制是臨時的,一時一地的,沒有了這些,人類社會才是正常。

先說「緊」。2020年4月,新加坡疫情日增雙位數時,進入封城狀態。

所謂封城,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的封城。

雖然限制一人出門買菜,但不限制次數;甚至可以出門運動,如果做激烈運動如跑步、疾行、騎車,甚至還不強制戴口罩!

新加坡「封城」期間,人們還可以外出獻血。

就因為這些「軟趴趴」的措施,當局並不稱為封城lockdown,而稱為「病毒阻斷措施」,並且取了個代號,叫「斷路器」。

何謂「斷路器」?就是根據各個領域存在的不同風險,一個個應對;風險高的繼續封,風險低的儘快解封。

這就好比斷路器,出現跳閘之後,一個個電路去排查,沒問題的就打開,恢復正常運作,有問題的進行維修。這樣就可以把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不至於為了維修一個故障線路,而讓整套房子長時間烏漆墨黑。

有些人認為,乾脆封城28天,足不出戶,把病毒憋死,之後就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生活,不香嗎?新加坡當初為何要搞個不三不四的半封城?

因為做不到。整座城市封鎖,對民生的代價太大,病毒還沒憋死,自己就得窮死餓死。

有人罵,為了經濟連命都不要了。

什麼叫經濟?經濟即是民生;病,不一定會死,窮,窮久了一定會死,甚至生不如死。

那麼還有人問,為何允許外出運動?不運動會死嗎?

戶外運動不只是為了健身,也為了精神健康。不跑步不散步,一般是不會死,但是,憋瘋了,會死,有時還會拉旁邊的人一起死。

噢,對了,有些人不外出運動是會出大問題的,比如一些抑鬱症患者。

還好,與網絡上一片罵聲相比,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新加坡人對軟封城沒有多大意見,願意嚴格要求自己不出門的,就不出門,並不會對出門買菜、出門運動的人有太大的鄙視甚至敵意恨意。

對不遵守正常防疫規定,如被人提醒之後仍堅持不戴口罩的,或是頂風作案逛地下夜場找小姐陪酒的,另當別論。

你口中的「仰臥起坐」 「躺平投降」

恰恰是他在出盡洪荒之力

從2020年3月,一直到2022年3月,整整兩年期間,新加坡的封鎖措施經歷了幾次起伏,最經典的莫過於對堂食限制的緊了松,鬆了再緊,緊了再松,鬆了又緊,最後到了今年三月又松,不斷在「禁止堂食、限制二人堂食、五人堂食、八人堂食」之間上下擺動,最後在今年3月29日開放十人堂食,到今天剛好三周,21天。

有人把這個稱為「石頭剪刀布」

也有人嘲笑,新加坡政府「研究來研究去就只會研究幾個人吃飯」。

這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

對在哪裡?對在新加坡確實在「研究幾個人吃飯」。已知堂食是大風險,任何地方出現疫情,第一個限制的就是堂食;疫情好轉之後,首先解封的也是堂食。新加坡是這樣,歐美是這樣,中國的香港、深圳、吉林、南京、上海,哪個不是第一時間限制堂食?

不對在哪裡?不對在新加坡「只研究幾個人吃飯」。如果「只研究幾個人吃飯「就能把疫苗覆蓋率弄上去,把病死率降下來,把邊境重新開放,讓人們不中斷基本的生產生活,那麼我只能說佩服。很多事你沒看到,不意味著人家什麼事都沒幹,就躺平等投降。

為什麼要鬆鬆緊緊、緊緊鬆鬆的「仰臥起坐」?

為了民生。一緊到底,人沒病死就先窮死餓死;一松到底,人沒窮死餓死就先病死。

所謂的「仰臥起坐」,就是不斷地探測平衡點。一步步的開放,開放到什麼程度擋不住疫情惡化,就收回來;之後再慢慢開放,直到找出這個平衡點。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民生。

再說,相對於大起大落、雷厲風行的「笨豬跳」,心臟弱的新加坡人大概對「仰臥起坐」式防疫感覺容易消受一些。

緊久必松,讓經濟得以喘氣,這才能保住就業,保就業就是保民生;松久必緊,讓疫情曲線得以壓低,那才能保醫療資源不擠兌,保醫療同樣也是保民生。

經濟與生命、就業與健康,從來不是對立的,它們是民生的一體雙面。

經濟發達的國家為何預期壽命高?因為衛生與醫療保障離不開經濟實力。沒有命固然沒有經濟,沒有經濟,恐怕也很難談得上有意義的生命與健康。

」保住生命 重新開始「

但新加坡做不到

有人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保住生命,經濟降一點就降吧,動態清零之後,重新開始,又是一條好漢。

在其他國家,這話或許能成立;放在新加坡,這話就是一句夢囈。

在正常時候,新加坡尚且擔心被外國搶去各種訂單,更擔心失去一個個花了半世紀含辛茹苦建立起來的行業樞紐,比如國際金融中心、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本區域醫療中心等等。

這些固然是榮譽,但是,榮譽不能當飯吃。撇開表面上的榮譽,這些樞紐、中心更為根本的是,它們或直接或間接養活了新加坡570萬人口,包括外來的打工人。

例如航空領域,僅僅新加坡飛機維修、保養、改裝行業,就占全球十分之一市場份額。整個航空領域為新加坡提供了近12萬個直接崗位和25萬5000個間接崗位,合計37萬5000個就業崗位。如果新加坡持續封國,這37萬5000個崗位還會剩多少?如果這些訂單流失國外,還花多少年才能爭取回來?

再例如,新加坡有5萬家跨國企業,有750個區域中心。如果嚴格限制外國人員入境、隔離,有多少要撤離?撤離之後,新加坡的貿易、金融、法律、會計等等服務業,又要流失多少為他們提供服務的崗位?

新加坡可以封國,一紙行政命令就能做到,豪不困難。困難的是,高度外向的新加坡,在清零之後,得把防洪堤築得多高,才能免於境外輸入病例像洪水一般的一再衝擊?築起這麼高的防洪堤,你還怎麼對外交流?

新加坡不斷高築防浪堤的後果,就是外資的灰心和撤離,甚至本國資本也不敢久留。沒有內循壞的城市國家,哪個資本陪你玩虧錢遊戲?

更何況,新加坡人口雖有570萬,但公民只有350萬。如果出現信心和信任危機,在新加坡的120萬外國人、外國勞工和外國女傭能不撤離?留在新加坡一起窮死餓死?到了那個境地,貿易歸零,資本撤離,工人回國,工廠倒閉,服務業如運輸、金融、法律服務,個個都得零落蕭條。

越是服務業發達的國際都市,越經不起封鎖。

有人說,為了抗疫把訂單丟了,抗疫成功之後就會出現「報復性訂貨」,經濟馬上就可以好起來。這個想法很豐滿,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事卻很骨感。

如果訂單轉移,尤其國際訂單,不見得我」抗疫成功「之後會理所當然乖乖地回流。

產業鏈和國際供應鏈在甲地掉了一環,在乙地千辛萬苦給補了上去,是要花大成本的,不僅僅是金錢成本,還包括時間、技術、人才以及最重要的信任成本。商家一旦付出這樣的成本,就不會這麼容易地吃回頭草。

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了,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對彈丸小國更是如此。

誰都知道,船小,經不起風浪。

國情不同。你做得到的,他做不到;他奉為金科玉律的,到了你這裡一文不值。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有些事是肉眼看不到的

有些抗疫工作肉眼可見,比如給公共場所貼封條,比如公共場所噴灑消毒液,可以乾得紅紅火火,力量感十足。但有些,則像是鴨子游在水面上,看起來悠然自得,兩腳在水底下拚命劃劃劃你卻沒看見。

例如疫苗的搶購、醫療隊上門給獨居老人接種疫苗,ICU病床的增設等等,都是我們看不到,但是切切實實影響新加坡抗疫的幾個基本大事。

這些事在當時都是拼了命、卯足了勁去做。

還有其他一些事,看起來很小,而且我們都已習以為常,但它是新加坡後來能果斷開放的基礎,例如政府給每家每戶派發ART抗原檢測棒、血氧儀;沒有ART抗原檢測棒,就無法自測;沒有血氧儀,就無法居家隔離、居家康復。

如果做不到自我檢測、居家隔離、居家康復,新加坡到今天還在建方艙、轉陽性。

誰都知道,新加坡無論建多少方艙,也無法轉走所有的陽性。轉運沒徹底,等於徹底沒轉運。既然是無用功,還不如老老實實居家隔離、居家康復。

自我檢測、居家隔離、居家康復為何在新加坡能執行?

因為很多新加坡人認識到,防疫即是政府的事,也是社會的事,更是家庭和個人的事;政府有政府的責任和義務,社會有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家庭和個人有家庭和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缺一不可。

為何坐視上萬病例不理

新加坡政府對新冠的認識有四點:

一、國際上不清零,新加坡自己再怎麼清零也沒用,疫情隨時從境外反撲

二、由於傳播力太強,加上無症狀傳播,新冠無法清零

三、出現疫苗和有效藥物之後,物理防疫要逐步讓位給醫學防疫

四、必須疫苗接種加自然感染,才能給予社群足夠的抵抗力;僅靠疫苗接種是不夠的,僅靠自然感染是要付出巨大生命代價的

因此,在人口接種率上去之後,新加坡果斷開放。

開放的結果就是病例大幅度上升,而且,由於自我檢測無須上報,衛生部自己指出,官方統計的數據大大低於實際感染人數。不僅在新加坡,絕大多數國家與地區都有這個說法,包括中國的香港特區。

當局是否坐視上萬病例不理?是,也不是。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3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7353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5814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3933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