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南洋國家生活著一個特殊的族群——峇峇娘惹。這個族群其實是移民南洋的華人與當地馬來人通婚繁衍的後代:男子稱峇峇,女子稱娘惹。中國人本來是一個安土重遷的民族,但中國歷史上也曾有過多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活動。這些遷徙要麼是因為天災或戰亂導致人們無法在老家繼續正常生活而被迫遷徙,要麼是因為隨著人口增長造成競爭壓力加劇迫使一部分人外出謀生。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有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這其中下南洋就是指的中國人向南洋地區遷徙。中國人前往南洋地區活動的歷史相當悠久。在《漢書·地理志》中就記載了從如今廣東徐聞縣、廣西合浦縣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一直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可見當時就有華人在南洋一帶從事海上貿易。這些人中可能就有在南洋定居、與當地人通婚的。

唐代以來在航海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定居南洋的中國移民人數開始增加。尤其是在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幾次大的變亂中都有不少中國人為躲避戰亂出走海外。鄭和下西洋之後又掀起了一股華人下南洋的熱潮。有明一代海禁政策忽松忽緊對沿海地區靠從事捕魚、貿易為生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靠海謀生的百姓索性直接移居南洋。這些人離鄉背井通常都要打拚多年才能在當地站住腳。

在那個交通條件極不發達的年代一般來說但凡在老家日子過得下去的人都不願跑那麼遠。早期的華人移民大多在家鄉都是比較貧困的。這些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沒成家的,即使成了家的人也不可能把家人帶到那麼老遠。因此絕大多數早期華人移民都是自己一個人外出打拚的。有些華人移民在當地安定下來後就與當地人通婚生息繁衍:生下的女孩就叫娘惹(Nyonya),而男孩就叫峇峇(Baba)。

明末清初又有一批中國人因為躲避戰亂前往南洋定居。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強行打開國門。這時西方殖民者統治下的南洋地區正處於加速開發過程中,因此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當時英國統治下的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等地為吸引華工先後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又有一大批中國人來到南洋務工。隨著華人與當地土著居民的不斷融合就使得峇峇娘惹這個群體日漸發展壯大。

峇峇娘惹作為華人與當地馬來人通婚融合的後代在文化上也兼具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特點。峇峇娘惹使用一種叫做峇峇馬來語的混合語言。這是一種由閩南語和馬來語融合形成的語言。這種語言兼具漢語和馬來語的特點,但又與純粹的漢語或馬來語有所區別。峇峇馬來語一般只在族群家庭內流通,而在族群家庭之外則無法使用。除了語言之外峇峇娘惹服裝、飲食等方方面面也都兼具中華文化和當地文化融合的特色。

峇峇娘惹作為華人與當地土著通婚融合的後代一方面還保留著中華文化特色,但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已高度東南亞本地化。在語言、服裝、飲食等方方面面都呈現融合特色的峇峇娘惹相對於說漢語、吃中國菜的東南亞華人有了自己的族群特色。由於他們是華人與土著通婚的後代,所以那些說漢語的華人一般不認為峇峇娘惹屬於華人群體,而當地的土著居民也認為峇峇娘惹和自己是不一樣的。

早期的峇峇娘惹常在華人與當地人之間充當協調者角色,因此華人和當地土著都對他們比較尊重。峇峇娘惹繼承了華人祖先敢闖敢拼勤勞刻苦的秉性,同時又能完美融入到當地生活中。因此早期的峇峇娘惹在南洋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都相對比較高。後來西方殖民者出於統治需要在華人、峇峇娘惹、馬來土著之間故意製造矛盾。峇峇娘惹作為夾在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一個小眾族群因此開始遭到排擠。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來人逐漸不願再與峇峇娘惹通婚。從此以後峇峇娘惹只能與華人通婚或與有峇峇血統的人家通婚。1963年9月16日英國統治下的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新加坡等地組成了馬來西亞。這場結合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分家的種子:新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是一個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幾乎各占一半。74.2%左右的人口新加坡人加入馬來西亞後直接改變了馬來西亞的種族結構。

馬來西亞的獨立是在東姑阿都拉曼領導的巫統奮鬥下實現的,於是巫統成為了獨立後的馬來西亞的執政黨;新加坡的執政黨則是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在新加坡州的選舉中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而且連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一時間在馬來西亞國內「馬來人至上」和反種族主義兩種呼聲針鋒相對。

1965年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後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後致力於建設一個多元族群多元和諧統一的社會。在新加坡這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裡馬來人、印度裔以及其他族群都能平等和諧共處,更何況本就有華人血統的峇峇娘惹這個族群在新加坡就更不會遭到排擠了。峇峇娘惹文化在新加坡得以相對比較好地保存下來。

峇峇娘惹在新加坡總人口中只占2%左右,但新加坡一直注重保護髮揚峇峇娘惹文化。2008年新加坡新傳媒電視公司製作了名為《小娘惹》的華語電視劇。在新加坡得到保護的峇峇娘惹文化也成為了一種特色旅遊資源。相比之下馬來西亞的峇峇娘惹文化資源更多,但馬來西亞對峇峇娘惹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力度明顯不如新加坡。現在有些人一談到「娘惹」這個概念就首先想到新加坡,而在第一時間想到馬來西亞的人可能就沒那麼多了。
(文章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