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情況是這樣:
從中國來新加坡很容易,入境檢測陰性就能免隔離。
但是從新加坡回中國很困難。如果感染了,痊癒了得等上三個月才能做回國計劃。
沒有感染的,目前回國一般得先上酒店隔離14-21天,花錢也花時間。

現在,距離2021年結束已經剩下兩個多月而已,馬上2022年1月31日就是除夕,2月1日就是春節。
那麼,有沒有可能明年回國過年就不需要免隔離了呢?
咱們來看下近期關於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的一個訪談。
中疾控主任高福談:
「中國什麼時候打開國門」
近幾天,有個財經主持人採訪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現在中國已經施打了22億劑新冠疫苗,也就是說有11億人接種了,估計再過2個月我們的接種率能達到85%-90%。」
「如果都打了(疫苗),那會怎麼樣?」
「咱們能不能把新冠病毒降成大號流感,咱們能打開國門嗎?」

主持人的問題,不難看出重點直指:
等到疫苗接種率足夠高以後,中國去向如何?
而他詢問的對象,是中疾控主任高福。
在正式回答問題之前,高福先出了一個求生欲滿滿的「防槓聲明」。

他強調自己的這段錄像,一定是要完整播放的,大家也別斷章取義。 比如那些反對疫苗的,反對開放的,反對將病毒當成大號流感的人,別用這段話的某一句話單獨講。
還有他此時所講的內容,表示他現在的觀點。
他特別提到要談論這種事情,一定是要結合「時空」來說。比如你要把去年11月14日說的話,放到今年8月再重提,那就不對了。

接下來才是他正面回應的內容。 不過,高福主任也沒有斬釘截鐵地下什麼結論。按照中國目前的防疫節奏,他重點提出兩個反問:
1)「如果真到那時候,我們為什麼不開放呢?」
「中國目前的「清零」政策,給我們贏得了這麼多時間,讓我們有足夠的疫苗,把疫苗打下去,爭取像您講的,我們儘快到2022年初,達到85%以上,那我們就成功了。即便再有感染,第一感染數量少了,二是沒有重症和死亡,都是輕症。
病毒本身也在,毒力在減弱。
那到了這時候,我反過來要問,全球都開放了,病死率降得那麼低,我們為什麼不開放呢?」
(高福強調了2遍,「我們為什麼不開放呢?」)

2)「你不和它共存,還有別的辦法嗎?」
「眼看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以及流行情況,越來越像流感但又不是流感,流感是有季節性的,但新冠病毒沒有。在疫苗打足、新冠病毒越來越走不了的情況下,它是不是跟人類要共存的?
如果要採取像SARS(非典)一樣的防護政策,把新冠病毒滅了,也恐怕是要學習論持久戰了,靠殲滅戰不行。
若我們要拿出持久戰的策略,那再反問一句:你不和它共存,還有別的辦法嗎?」
在做出上述回應以後,高福著重強調了第三點:
所以現在要把疫苗繼續打下去,新型疫苗研發起來,更為重要的是,加強藥物研發,這樣吃藥就管用。
大家可以點擊視頻看採訪全程對話
相信在新加坡的各位,對於高福主任的話並不陌生。
把新冠降格當流感,跟病毒打持久戰,共存。 這些都是從今年7月起,新加坡當局在做的事情。唯一的差別就在於,時機。
有的網友認為,高福是中國疾控中心主任,所以他的這番話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立場。

那麼這樣一來,中國明年初會不會開放有這2點考慮: 疫苗接種率達到85%-90%
新型疫苗出現,治療新冠藥物出現 關於這兩點的進展,椰子也說一下。
首先是疫苗接種率。截止到10月12日,中國總計施打新冠疫苗222408.1萬劑次。
相當於超過79%的人接種完疫苗。

其次是治療新冠的藥物。
眼下最火的是默沙東藥廠的新冠口服藥物「Molnupiravir」,這一款美國已經訂購了170萬劑,澳洲訂了30萬劑,韓國訂了2萬劑。 新加坡也有採購,不過目前中國沒有透露要採購的消息。
因為現在國內也有至少2個藥廠正在研發新冠藥物。
一個是開拓藥業,他們用於治療住院新冠患者的口服藥物「普克魯胺」III期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已於10月1日,在美國的臨床中心完成首例患者入組及給藥。
並且聲明臨床試驗計劃已在中國、菲律賓及巴西等14個國家的醫療中心展開。

目前各新冠口服藥的對比數據 另一款藥物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牽頭的騰盛博藥。
9月曾有消息說,他們研發的新冠中和抗體藥物預計年底就能申請上市。
所以現在的情況很有可能真如高福所說。
到了明年年初,中國疫苗接種率最高到90%,同時也有治療新冠的藥物普及使用。。。
那麼也可以問一句:開放共存,為什麼不呢?
多位專家傳達相近意思 中國會參考新加坡經驗?
開放共存的觀點,不只是高福表達過。其實其他專家在近幾個月也有表達過相似意思。
比如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他在8月接受採訪。

當時被問到對於清零跟共存的態度,他回答:
「我覺得不該爭論,這倆不矛盾。中國過去為什麼一次一次清零,因為中國有條件清零,因為清零有很大的好處,可以獲得促使社會安定、工業發展的豐厚紅利。」
「中國不會一直清零,當清零的紅利不再存在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清零了」,「不要拿著現在的政策來衡量以後的中國,敵變我變」。
而對於新冠疫情,中國的長遠計劃最終也是共存: 「因為共存是人類和病毒鬥爭的一個結局,最後的結果不是把病毒消滅了,而是和病毒共存,這是長遠的。」
「所以我覺得現在就爭論中國採取什麼措施,這是爭論錯了,我既主張清零,我更主張長遠的(與病毒共存)。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在清零對中國不划算了的時候,我們就要逐漸放開。」

「逐漸放開還有策略,怎麼樣把中國人民健康放在前頭,另外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環境也是務必要考慮的。」
「我不主張中國率先打開國門,我主張中國先看他們。我們現在是站在高處來看世界,不是站在窪地來看這個世界。」
而鍾南山院士在10月初也表達過相似觀點。什麼時候中國可以完全開放?有2點考慮:
——絕大多數人都打了疫苗,至少80%、85%以上,多數人就算感染也無感,或感覺很輕。
——中國不能長久這樣清零。等到各國,尤其是大國的傳染情況都較低,接種疫苗比例較高,死亡率也降低,這樣才能完全開放。
此外還有張文宏醫生,在前幾個月因為發聲說要共存以至於被部分人狂轟亂炸。

所以相當於現在是一位接著一位重磅級中國防疫專家都已表態,中國也會共存,也會開放。 姑且可以認為:
病毒共存並沒有錯,這並不是在朝病毒投降,但因為各國選擇共存的時機不一樣。現在的局面就不一樣。
鳳凰網發文: 新加坡會給中國提供什麼經驗
媒體鳳凰網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發問:
《新加坡放棄清零政策,與病毒共存路線圖給中國提供什麼經驗?》
文章中特別說明,新加坡之前採用清零策略時所面臨產生的抗疫成本,中國現在也在承受。

這個很好理解。
比如關閉休閒旅遊渠道,就連明年的北京冬奧都不打算對境外觀眾售票,還有航班仍然還有熔斷措施。
一旦發現病例,不是關就是封,全員通宵加班加點核酸檢測,封鎖隔離。
要採取這些策略都是需要代價的,差別在於反覆這樣做,新加坡的國情不允許。

部分網友觀點 但中國有強大內循環,可以長期操作。
該文章作者認為,現在的問題不是中國會不會放棄清零。
而是應該何時以及如何放棄清零。
他認為新加坡的經歷可以給中國一個摸索經驗。
因為在7月底,抗疫小組官宣說要將新冠病毒降格當流感以後,新加坡並不是一夜解放。
不像英國那樣還搞出個自由日,全體放飛。

新加坡分了4個階段,即預備期,過渡期A,過渡期B,最後是具有新冠韌性的國家。
當然,我們目前卡在預備期已經1個多月了,原定是9月初進入病毒共存的過渡期A。
所以我們的處境變成了這樣: 疫苗接種率達到80%以後,選擇開放,但現在治療新冠的藥物還沒有真正投入使用,感染人數短時間暴增。
情急之下,為了穩定局勢,保護弱勢群體,只能進入穩定期收緊措施,擴大醫療衛生系統承載能力,追加第3針疫苗。
同時進行其他新常態措施,對內的在家康復計劃,對外已至少連接11國的疫苗接種者通道(VT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