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早報)
作者 祥子
新加坡對抗冠病疫情的戰爭轟轟烈烈,不知不覺已經19個月,政府的成績如何,人民心中自有評價,而政府對人民的表現也有一番看法。

2021年的國慶慶典的順利舉行,是新加坡抗疫道路上的一大里程碑。(海峽時報)
人民將我國政府與其他國家的政府作比較,政府也看到新加坡人異於別國人民的特點。
政府對人民的看法,最近成為部長們的演講重點之一。
例如財政部長黃循財近日在南洋理工大學學生會舉辦的常年部長論壇上說,冠病危機讓全體人民更加團結一致,並加強大家的社會責任感。

財政部長黃循財出席南洋理工大學學生會舉辦的常年部長論壇。(南洋理工大學學生會提供)
儘管不少人對開放邊境與否,開放到什麼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但人們的觀點差異並沒有形成官民立場的對立。
在我國人口中已有78%完成疫苗接種,沒有接種疫苗者已成少數。
之前網上還有不小的反對聲音,批評政府差別對待已接種和未接種的人,如沒接種或未完成接種的人現在只能到小販中心和咖啡店堂食,餐館「恕不招待」,讓這群人成了「邊緣人」。
所謂的「差別對待」或「歧視」是個偽命題,有接種沒接種本來就是有差異。有接種的人已開始對沒接種的人提高防備之心,尤其是近日來確診人數又見突破100,客工宿舍又見暴發疫情,感染群在全國各個角落出現,讓人有點防不勝防。
好幾個歐洲城市發生拒絕接種疫苗的人上街示威,抗議他們受到差別對待,在新加坡這種抗議示威不會出現,這是我們與西方國家不同之處。

對防疫政策極為不滿的比利時布魯塞爾民眾,走上街示威。(路透社)
因嚴重過敏而不能注射或是不敢注射疫苗的少部分人,在生活上所遭受的不便,值得同情。政府還是應該儘量關注他們,主動與他們溝通,消除他們心中存在的恐懼和誤解。
另一員抗疫大將衛生部長王乙康一周前在歐洲商會閉門對話會上的致辭,不少話是說給外國投資家聽的,在演講尾聲他不忘表揚國人當中人與人之間,人民與政府之間存在的互信。

衛生部長王乙康。(通訊及新聞部)
他說,這種上下的互信是來自政府行動的一致性、對新加坡的局限性的認識、長遠的目光,以及保持新加坡安穩的強烈使命感。而新加坡人遵守紀律,具有社會責任感。
總說一句,「我們比冠病疫情暴發之前更加團結」。王乙康對國人的團結給予高度評價與黃循財的論調一致,可以代表整個領導層的立場。
《聯合早報》言論版在8月23日刊載了王乙康的這個演講。其中一些微言大義,似有所指。

(聯合早報)
當他提到「部分外籍員工過度集中在某些行業、公司和地區,以及一小撮僱主的不公平和歧視性的僱傭行為」時,指出了人民的「怨恨」,政府將堅決處理這些問題,否則「怨恨就會增長,為極右翼民粹主義政治提供聚集力量的肥沃土壤,我們有決心絕不讓這類政治在這裡紮根」。
王乙康欲言又止,言外之意不難理解。 這裡所說的外籍員工問題,相信大家心裡有數,政府一方面提醒人民不要仇外、排外,一方面也不敢不嚴肅看待這些不滿情緒滋長的緣由。
政府如果只是一味警告人民,卻沒有採取行動平息民間的「怨恨」,等於為反對黨提供彈藥,加強他們的政治資本。
政府必須珍惜官民之間的互信,政府會辦事肯辦事,有堅持的地方也有發揮韌性的時候。「極右翼民粹主義」的滋長是對人民的提醒,更是政府的自我警惕。
不讓「極右翼民粹主義」有萌芽機會,就看政府接下來採取什麼行動,有針對性的,有實效地解決問題。
政府能消除民間的任何怨恨,則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互信將會不斷加強,互信是抗疫和疫後恢復的不可或缺的本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