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培養孩子對體育興趣
新加坡將針對低年級組別校際體育賽
進行調整……
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昨日在為今年的校際體育賽主持開幕時,宣布將改善小學體育項目比賽模式。
徐芳達部長指出,教育部將在2021年之前,對低年級組別的校際體育賽將進行調整,改善小學體育的比賽模式和獎項機制等。
目的是讓介於9歲至11歲的小學生根據能力提升技術,有更多機會汲取參賽經驗並獲得肯定,培養對體育的興趣。

「分級」
比賽形式將改為分級式的,讓相近能力的隊伍也有機會切磋,而不是在初賽淘汰後就無緣吸取參賽經驗。

「獎項」
獲獎項肯定的個人或隊伍也將從4個增加到8個。

「玩法」
體育項目的玩法也做些調整,以便於小學生根據能力鍛鍊技術。
以藤球比賽為例:
以往開球時,由一名隊員拋球給隊友,但隊友往往接不到球。調整後的比賽規則將讓每位球員輪流開球,進而增強自信心,候補球員也有機會參與每場比賽。

圖片來源:The Atlantic
比賽規模也會改變,比賽範圍和人數縮小。例如地板鉤球,從六比六,減少到三比三,原本整個球場縮小到半個球場,讓學生更容易學習。由於每個人能力不同,日後老師可按照學生程度,安排同高年級學生競賽,這適用於五年級學生並涵蓋11種項目。
各運動的低年級組別比賽將分階段調整,到2021年全面落實。
新加坡對於孩子的體育教育向來十分重視,教育部自2015年起已開始檢討低年級組校際賽,一些在今年採用新形式玩法的運動包括網球、籃球、地板鉤球等。

走進新加坡的體育課堂

讓孩子們動起來……
一映入眼帘的是一群活潑、開朗的學生頂著陽光正在上體育課,清一色都是穿著制式整齊的運動服,三五成群地練習跑步及丟擲飛盤的運動技能,不會有人畏懼日曬而躲在陰暗處乘涼。
從課堂上,讓孩子動起來 :
提及中小學體育教育,在國內常常將日本作為模範案例分析。
其實,新加坡的體育課程設計極為細密,不像在國內的體育教師就只是帶著學生到操場活動而已:
OBS即新加坡中學最有特色的體育項目OUTWARD BOUND SINGAPORE,要求每位中學生在中三(相當於初三)必須參加的野外生存訓練。

有些初級學院(相當於國內的高中)的學生也會有選擇性地參加。在參加前,學生都要進行體檢,通過了就可以在當季參加訓練,沒有通過的會在下一季體檢合格後補上。
這項訓練對於很多學生而言是一項巨大挑戰,學生要在新加坡主島外的一個叫烏敏島的荒島上,完成為期一周的生存練習,其間有攀岩、叢林探險、製作竹筏和劃皮划艇繞島一周等難度相對較高的活動。
同時新加坡體育教師的遴聘過程也令人印象深刻:
新加坡的做法是會在招募教師之後再對他們進行教學的訓練,而不像國內只是以學位為任用的唯一考量。
自2011年,新加坡體育理事會正式推出名為「快樂開始,靈活運動」的教育手冊,為幼兒園教師提供詳細、全面的指導,幫助教師設計和開展有趣的體育課程。
從制度上,讓孩子動起來 :
新加坡的體育課程在「數量」方面與中國大致相似,一般每周一節,每節一小時。
除了上文所述的每位初三學生要參加一次「荒島求生」的野外生存訓練,新加坡與國內只有一名體育老師上課的情況不同:
在新加坡,每種不同的技巧都會有不同的老師指導授課。

考試 NAPHA:
新加坡的體能測試體系叫「NAPHA」,它由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座位體前曲、短程往返跑和引體向上這五項必選技巧類和耐力跑2400米組成。針對不同年齡這一考試有著不同的標準。對16歲的女生而言,引體向上要在30秒內做到17個以上,才可以拿到A。而2400米耐力跑,需在16分鐘內跑完。

必修課,各方都重視:
在新加坡的小學和中學裡,體育課更是被明確規定為必修課,課時安排雷打不動,從不會因為學習緊張而取消,即便是陰雨天,體育課也照上不誤。在所有小學、中學的課程表中,都必須保證固定的體育課時安排。
新加坡對於體育課的重視,除了教育部門的倡導外,學生家長也積極響應。
如今電腦遊戲的影響,新加坡的校園暴力事件也偶有發生,青少年精力旺盛,若不加以正確的疏導和釋放,難免會將過剩的精力用於他處。
因此,提高體育課質量,安排適當的體育活動,就成為了克服不良嗜好的重要途徑。
從小為學生奠下穩固的體育基礎,有助於鼓勵他們終身保持健康生活。
為此,新加坡教育部一直在針對各別年級學生,完善體育與運動大綱,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意識,希望他們離校後在運動方面繼續保持活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