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家診所
科技一般指科學技術。 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
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政府將動員全科診所推動健康SG的概念宣布後,加入基層醫療護理網絡的全科診所從超過500所增加到近800所。
供民眾登記參與健康SG計劃的網上平台預計最遲明年下半年推出。提到健康SG計劃的進展,以及基層在推動健康生活可扮演的角色。
改革公共衛生體系,把重心從治病轉向預防疾病。

60歲及以上的本地居民明年會率先加入計劃,選擇固定的全科診所或綜合診療所,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加入計劃的年長居民,未來能以與綜合診療所相近的價格,到固定的全科診所看診和領取慢性疾病藥物。
全國有約1600家診所,加入基層醫療護理網絡的診所已經增加到近800所。供民眾登記加入健康SG計劃的網上平台可以在明年中左右推出。
除了全國的健康SG計劃,社區網絡也至關重要。三巴旺基層組織便與保健促進局和社區夥伴推出100項免費保健活動和講座,並整理出活動清單,通過全科診所等平台,向居民傳達信息,從而鼓勵他們健康生活。

100項免費保健活動包括尊巴舞、氣功、太極、足球等,在區內的民眾俱樂部、組屋區等舉辦。
政府將動員全科診所加強疾病預防工作,加入基層醫療護理網絡的診所在約一年內從超過500家增加到近800家,占診所總數約一半。
加入健康SG計劃的公民選擇固定醫生,可免費篩查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這三大常見慢性疾病,以及乳癌、子宮頸癌和結直腸癌三類癌症。
公民每年向家庭醫生跟進預防護理的看診費用,以及接受衛生部推薦的體檢,或接種推薦的疫苗時會獲得政府全額資助。衛生部將以按人計酬資助模式,根據看診人數為診所撥款。滿60歲的居民明年率先加入計劃。
全國有約1600所全科診所,在政府宣布將推出健康SG的策略後,加入基層醫療護理網絡的診所從之前的500多家,增加到目前近800家。
加入網絡的診所都支持健康SG的目的與宗旨,衛生部會繼續同本地所有家庭醫生聯繫與溝通,落實這項全國計劃。
針對世界衛生組織稱接下來可能出現令人擔憂的冠病變異毒株,衛生部一直以來都密切留意疫情局勢。隨著各國邊境開放,更多人出遊,病毒變異的可能性還是存在。
本地冠病疫苗的接種率高,人們對注射二價疫苗的反應不錯,加上部分人口已從冠病康復,這對防疫起著一定的作用。目前每天有約2萬人接種冠病疫苗,當中約一半是接種二價疫苗。
二價疫苗可同時對抗冠病原始毒株和奧密克戎變種毒株。從11月7日起,年齡介於18歲至49歲的公眾已陸續收到衛生部的簡訊,邀請他們預約接種二價疫苗。50歲及以上的公眾早前已可直接到接種中心打針。
投入600億元
如果全國醫療費在未來10年增加一倍,而不是兩倍,節省的費用將遠超過所計劃支出的預防護理花費。
政府為推動全民健康而制定的健康SG計劃,須投入大量資源運作,包括為全科診所提供津貼,以提升資訊科技設備,預計在未來三年至四年,將耗資超過10億元。
之後的經常費用包括衛生部給予診所的服務年費,以及為居民安排體檢和疫苗接種等費用,預計每年還需額外4億元。
目前每年的醫療開支約為220億元,隨著人口老齡化,預計到了2030年將攀升近兩倍至600億元。為減緩這一漲勢,衛生部將把醫療體系的重心從醫院轉向社區,從治病轉向預防。
預防護理花費占我國每年醫療預算的約6%,其中一部分用於資助保健促進局項目,衛生部計劃在未來幾年,將預防護理的占比翻倍。
至於減少醫療開支,是否意味著未來可獲得經濟回報,現在要作出實際合理的估計還為時過早,因為預防護理對健康的影響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須等八到10年後才看得到成效。
經過半年的公眾諮詢,衛生部在上個月21日發表健康SG白皮書,勾勒出醫療體系 即將推行的重大改革。
明年下半年,滿60歲的居民將率先加入健康SG計劃,跟著固定的全科診所或綜合診療所,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除了首次看診、體檢和接種指定疫苗免費,慢性疾病藥物價格也將跟綜合診療所的相近。
衛生部將以按人計酬(capitation)資助模式,根據看診人數為診所撥款。目前協助醫療集群管理複雜慢性疾病患者的全科診所,每照護一名患者可獲100元的Care Plus服務費。

健康SG將擴大這類計劃,為大部分人提供預防護理。衛生部給予診所的服務費也會與目前的Care Plus費用相近或更高,視居民健康情況而定。
未來幾年,隨更多居民加入健康SG計劃,全科診所從計劃獲取的服務費,以及從受津貼服務獲得的收入也會增加,預計可占診所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年收入。
健康SG要實現的正是「上醫醫國」的宗旨,即提升全國人口的健康水平。保健不能單靠藥物、醫院和醫生,還得靠健康生活習慣、社區、個人和家庭的支持。
增聘護士
同時本地明年將增聘近4000名護士,相當於目前本地約一成的護士勞動力,比去年增聘的護士多700人。
這個增聘計劃從明年中開始,其中外籍護士占六成,本地護士占四成,以彌補過去兩年為防疫實施邊境限制而導致外籍護士聘用率下跌。
冠病疫情期間,各國招攬護士的競爭激烈,本地因此流失了很多優秀和經驗豐富的外籍護士。
去年的外籍護士流失率擴大至14.8%,比正常時期的8.9%高許多,主要就是因為疫情導致全球對護士的需求激增,一些在本地工作的外籍護士轉到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和阿聯等地工作。本地護士的流失率也從前年的5.4%增至去年的7.4%,但今年已恢復到正常時期的約6.4%水平。
雖然本地增聘外籍護士,但護士勞動力絕大部分仍會是本地人,他們來自護士學院和中途轉業培訓計劃。

衛生部正與工藝教育學院、新加坡護理局和教育部檢討助理護士(Enrolled Nurse)的培訓計劃和執業範圍。當局也將與醫院、培訓業者和協會合作,增強對其他在職護士的培訓。目前,助理護士占本地護士勞動力的約16%。
隨著新加坡應對人口老齡化及轉型方面由健康SG計劃主導,將把醫療保健的重點從治療轉向預防,從醫院轉至社區。這意味著助理護士的角色須進一步發展,在預防與基層護理方面開拓新機會。

另一方面,隨著奧密克戎亞型變異毒株XBB所引發的疫潮漸緩,本地醫院的病床占用率、病床等候時間、急診室看診人次都有所改善。
與XBB高峰期相比,目前急診室等待病床的非緊急病患已減半;急診室的候診時間中位數也從兩周前的七小時減至目前的約四小時。
應對疫情危機的主要公共衛生反應就是社交限制、疫苗和醫療保健體系。疫情雖未結束,但本地已處於抗疫新階段,幾乎所有安全管理措施已解除,社會也把冠病視為地方流行病,生活大致恢復到疫前常態。
此外,冠病疫苗的覆蓋率很高,如今施打疫苗是為了維持韌性並加強邊緣保護,比如讓幼童也接種。
當局會繼續通過擴充過渡護理設施和不再為冠病患者預留床位,以進一步減少病床占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