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新加坡熱浪肆虐,一到戶外就汗流浹背,就算躲進室內,若沒有開冷氣或風扇,很可能就會開始冒汗。
身處四季如夏的新加坡,本應對出汗這件事早已習慣,但一大早出門香噴噴、回到家時卻已黏糊糊,仍會讓人感到渾身不自在,想立馬洗個澡沖走一身的汗味。
可能蟻粉已經注意到,每個人的出汗量各有不同。你我身邊某些人因為排汗量大,而有了「汗寶寶」的稱號。
究竟哪些人比較會流汗,人體是否又會排出過量的汗水,在這種情況下是一種「排毒」的現象,還是身體在發出警號?
紅螞蟻整理出五個與流汗有關的冷知識和迷思,若排汗對你的生活已經造成了困擾,不妨來看看。
① 男性排汗量一般比女性高?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人體御熱研究中心主任李家偉副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流汗是人體自我降溫的方法,能有效地幫助調解核心體溫。
他說,每個人產生的汗液也有所差異,平均每天能排出200毫升至超過一升的汗水。

進行低強度活動如瑜伽或步行時,一般人每小時可排出500毫升的汗。(聯合早報)
信醫專科中心皮膚專科醫生郭偉亮接受媒體訪問時則表示,出汗量與一個人進行什麼樣的活動,以及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息息相關,主要可分成三大類:
一個健康、身材一般的人,在進行低強度活動如瑜伽或步行時,每小時可排出500毫升的汗;
若是進行高強度運動,排汗量可翻倍至每小時一升;
運動員或體重較高者,每小時的排汗量可多達兩升,假如天氣炎熱潮濕,一天或許會排出10升的汗水
有趣的是,排汗量的多寡不但與年紀有關(年紀較大的人排汗量往往比年輕人來得低),還男女有別。
李家偉副教授說,男性一般上被稱為「浪費汗水一族」(wasteful sweaters),出汗量通常多於降溫所需的量,反之,女性的排汗量則剛剛好。
全國皮膚中心顧問王鼎元醫生(音譯)也說,一個人的排汗量如果異常地多,也可能是某些病情的症狀。
「這可能包括使用某些藥物、神經系統疾病、酗酒、甲狀腺問題、心力衰竭、淋巴瘤,以及其他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但在某些情況下,出汗過多並沒有特別的原因。」

一般上男性的出汗量通常多於降溫所需的汗量,反之女性的排汗量則剛剛好。(海峽時報)② 流汗=排毒?
有時會聽長輩後,流汗是一種排毒的過程,但專家指出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如同上述所說,流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溫,而不是排毒。儘管少量尿素或氨(ammonia)會通過出汗排出體外,但通過尿液排出的代謝廢物會更多。
仔細剖析,一滴汗水含有99%的水分、剩餘1%為尿素和氨等物質;尿液則是95%的水分、2.5%的尿素,以及2.5%的其他代謝廢物。
王鼎元醫生說,很多人之所以在這方面會有誤解,是因他們將汗水視為尿液那樣,是一種可排出體內雜質的體液。
他認為,桑拿的普及讓人們覺得它有「大排汗」的功效,有些人則相信,流汗是克服宿醉的一種方式,以至於讓人產生流汗就等同於排毒的觀念。
郭偉亮醫生則補充說,毒素通常是由腎臟和肝臟清除,並非由汗腺清除。
③ 汗流得越多更有助燃燒卡路里?

運動時大量排汗,爾後體重開始下滑,主要是因失水所致。(聯合早報)
既然做某些運動時一定會「飆汗」,那是否意味著流的汗越多,所燃燒的卡路里也會更多?
專家說,這其實也是另一個迷思!
一些人運動時大量排汗,爾後體重開始下滑,就被人等同於燃燒了更多的卡路里,殊不知,體重下降只是失水(water loss)所致。
李家偉副教授說:
「人們不會因為排汗更多而燃燒更多卡路里。運動時之所以會感覺有難度,是因為溫度應變更高(higher thermal strain),而不是因消耗了更多能量。」
燃燒多少卡路里量,取決於鍛鍊或活動的強度,而不是人體的出汗量。
④ 黏糊糊的感覺殘留皮膚上十分難耐?

(新報檔案照片)
一旦汗水乾了,身體往往會有一種黏黏的感覺,到底原因何在?
王鼎元醫生透露,除了汗水中的水分、微量礦物質和代謝廢物,汗液也會和皮膚表層上的其他脂質(lipids)或油分混合在一塊兒。
「當汗液的水分蒸發後,留在皮膚表面的其他成分,可能是造成粘稠感的原因。」
此外,當汗水和死皮細胞混合在一起,造成毛孔阻塞時,也會使皮膚粘膩、油膩,並且容易長粉刺和黑斑。
⑤ 滿身大汗立刻沖涼會長「白斑」?
天氣酷熱難耐,一天沖澡超過一次,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稀鬆平常的事。
當汗水和蓮蓬頭灑出來的水混合在一起時,會否產生負面影響?

專家建議,進行出汗的活動後應儘快洗澡,以免殘留的鹽分會刺激皮膚。(海峽時報示意圖)
綜合專家的看法,目前還未有證據顯示,全身是汗的狀態下沖涼有什麼不好,反而還能讓皮膚冷卻,避免長出痱子。
郭偉亮醫生建議,進行出汗的活動後應儘快洗澡,以免殘留的鹽分會刺激皮膚,若活動範圍沒有淋浴設施,也應以乾淨的毛巾擦汗,這樣一來,汗液就不會囤積在皮膚褶皺處。
也有專家說,每天洗澡的次數應保持在兩次以內,每次10分鐘至15分鐘,除了用溫水代替熱水,也應使用溫和的無皂清潔劑。
至於有傳聞指,滿身是汗就沖涼會使皮膚長出白斑,專家認為,這並非排汗所致。
郭偉亮醫生說,白斑通常是由皮膚上一種酵母過度生長所引起,導致淺表真菌皮膚感染,也稱為花斑癬,與汗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