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認為一切終將回歸虛無,六旬阿叔立志死後要捐出大腦和大體,為醫學研究盡一分力。
曾經是德士司機,目前是醫院保潔工的王源貴(66歲)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認為臨終後自己也無法從世間帶走什麼,一直都希望能夠捨己為人為社會作出貢獻。
2018年,王源貴出現心血管阻塞,以及尿失禁等情況,前後進行了3次手術。2年前,他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變得健忘。在經過醫生鑑定後,他被診斷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王源貴決定離世後將大腦捐出作為研究用途。
王源貴告訴新加坡《新明日報》,當時在接受治療時,就恰巧遇見也是腦庫新加坡主任的國立腦神經醫學院腦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黃愫琳副教授。
腦庫新加坡由國立腦神經醫學院、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和國立健保集團聯合成立,位於李光前醫學院的腦庫,是我國唯一接受大腦捐贈的機構。
在和醫生的交談中,王源貴發現腦庫新加坡正在收集大腦用作相關研究。他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尤其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他來說,他也算是過來人,希望這些研究能對於日後腦神經相關疾病的治療有幫助。
他在和孩子商量後,約2年前簽署成為腦捐贈者,希望為本地的醫療研究帶來貢獻。
其實,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想要捐贈大體。
多年前,他凌晨駕駛德士途徑中央醫院時,碰到一名年輕醫生,並在交談過程中得知醫生之前到樟宜機場搬來自非洲的大體,而這些大體是用作外科手術累積經驗;需要從國外引入大體,是因為國人往往很排斥捐獻大體。
王源貴當時就問醫生如何捐贈大體,並決定要這麼做。然而,由於孩子無法接受,這個想法就暫時作罷。
王源貴希望在年底前可以說服孩子完成他捐獻大體的心愿。「無論是捐腦還是大體,我都認為是很有意義的,可為醫療人員和研究帶來許多效益,可讓更多人受益。」
腦庫新加坡(Brain Bank Singapore)成立至今邁入第五個年頭,是東南亞首個大腦和脊髓細胞組織捐贈計劃。
腦庫新加坡目前有380名承諾捐贈者,他們逝世後將把大腦捐出用作研究。我國腦庫至今收到9個大腦,以及4個脊髓。
目前,有腦庫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洋人地區如歐洲、北美等,跟亞洲人有關的腦部組織研究相當有限,因此收集更多亞洲人士的腦組織作研究至關重要。
有興趣了解更多的公眾,包括如何參與捐贈,可上:https://www.brainbanksingapore.org/
新加坡國人捐出的腦組織下來可作研究用途。
腦庫新加坡成立5周年之際,他們也將與兩家合作夥伴簽署備忘錄,分別為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衛生部衛生總司長麥錫威教授周五早出席腦庫活動時就宣布,腦庫將提供捐出的腦組織,讓本地的科研團隊進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了解腦神經疾病。
麥錫威指出,我國到了2030年預計將有超過10萬人有失智症。若加上中風和其他腦神經疾病,這類病例將占全國疾病約6.6%,因此有必要對相關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