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商學院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截至去年5月,新加坡共有110家共享辦公中心,總面積達110萬平方尺,預計到了今年底,總供應預計將增加至超過200萬平方尺,擴張幅度近乎翻倍。
新加坡不超過600萬的人口,110家共享辦公中心、當前總面積實際已經超過110萬平方尺,難免引發外界對有關市場供過於求的憂慮。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系(革新與創業)副教授謝麗燕博士(Sarah Cheah)指出:「許多的共享辦公中心的目標客戶群並不只局限於本地企業,而我們也發現新加坡作為海外企業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門戶,策略性的位置是許多外國成功企業選擇新加坡作為他們設立東南亞辦事處的首選目的地。」
「除了策略性位置,新加坡也設立了相當完善的生態系統以支持初創企業(startup)的發展,新加坡政府也出台了許多親商政策,如低企業稅率、相對其他國家更快速的破產處理程序、提供許多補助金和計劃供申請和參與、強而有力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強勁的融資渠道,無論是來自私人界、風險投資資本或公共資金渠道也都很充足。」
教授簡介
Sarah Cheah | 謝麗燕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組織管理系 副教授
南澳大利亞大學商業與管理學 博士
研究領域:創業、開放式創新、國家創業體系、科技創業等

謝麗燕博士是在7月12日出席「新加坡和北京共享辦公空間研究」報告的發布會後,接受《時代財智》記者訪問時,如是指出。
另外,她也指出,許多的共享辦公空間業者了解到目前已是無疆界的商業時代,因此他們也在海外設立共享辦公中心或與其他海外業者合作,以為旗下會員,特別是對擁有海外業務的會員,提供無縫銜接的共享辦公環境,對在全球各地擁有共享辦公中心的業者得以脫穎而出的優勢,所以說共享辦公空間未來的拓展是無限且無疆界的。
上述研究報告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和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合作完成,並在2018年獲得黃廷方慈善基金會提供研究經費支持,再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系(革新與創業)副教授謝麗燕博士和清華大學副教授李習保牽頭展開,針對共享辦公空間的創新和創業進行研究。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李習保分享初創企業與共享辦公空間在北京的發展
近年來,共享辦公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散落在全世界各個城市角落,而共享辦公空間最初是為移動型的專業人士或自由業者提供一個支援性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可以在一起工作。
但隨著時代轉變,共享辦公空間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具有不同戰略重點,以及更加針對性的運營模式。

謝麗燕副教授指出享辦公空間的興起也被公共政策制定者視為是培育創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代財智圖片)
謝麗燕表示:「共享辦公空間當前的供應量是否已達到飽和階段,這是個有趣的問題(intereting question),但我們相信共享辦公空間供應商在設立中心前肯定是做了詳盡的研究,他們肯定是看到這當中仍然有需求才會進入市場。」
她說,共享辦公空間的興起是由多個因素所推動,當中就包括受經濟利益所驅動,企業對當前動盪、充滿不確定性和複雜的市場狀況抱持謹慎,因此他們更傾向於提供彈性和短租的辦公空間,而不是傳統的長租模式。
另外,謝麗燕也指出,目前許多房地產發展商也開始涉足共享辦公中心市場,這除了協助他們解決過剩的辦公空間,他們也希望採用創新的模式,如通過設立共享辦公空間幫助他們吸納更多元的公司入駐,以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辦公環境。
同時,她也指出,共享辦公空間的興起也被公共政策制定者視為是培育創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謝麗燕建議共享辦公空間業者可以進一步開拓服務範圍,如提供人力資源(HR)服務,這是因為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特別是初創企業,他們可能對有關人才招聘的程序、雇員條例、移民廳條例等不熟悉,所以他們會希望得到這方面的支援。
「而調查也發現,這些初創企業也希望共享空間業者可以為他們提供營銷方面的服務,如協助他們開拓市場、提供分享產品和服務的平台,又或者主辦海外商務考察團等。」
作者:葉愛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