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東:回顧17載創業歷程 見證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發展

2019年07月26日   •   1萬次閱讀

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擁有超過25年在投資和企業運營管理方面的經驗;

他也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開拓者和先鋒人物,創立了中國最大的域名註冊系統和雲計算服務提供商;

他還是一位知名的天使投資人,曾經多次獲得北京市優秀青年企業家的稱號;

他是頡羿資本的創始人和管理合伙人張向東先生。

耕耘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十七載,張向東可謂見證了這一行業的發展歷程。從篳路藍縷,到如今的碩果纍纍,他的奮鬥經歷,也是萬千中國企業家的一個縮影。近日,張向東先生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EMBA講座上,分享了他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業經歷,以及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看法。

張向東

頡羿資本 創始&管理合伙人

張向東先生是一位在投資和企業運營方面擁有超過25年經驗的成功企業家和風險投資人。在創辦頡羿資本前,張先生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開拓者和先鋒人物之一。1996年,他創立了中國最大的域名註冊和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中國萬網」,2013年與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公司成功合併。張先生還是中國知名的天使投資人,曾在2002、2003、2007、2008年度四次榮獲「北京市優秀青年企業家」殊榮。張先生畢業於清華大學並於2005年獲得清華大學EMBA學位。

以下內容整理自張向東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EMBA特備講座的分享:

光影十七年:創業歷程回顧

回顧我的創業經歷,其實有點故事性的,雖然未必有借鑑意義,但也算得上網際網路發展史的某種縮影。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效,引發大家對於企業管理或戰略更多的思考。

初涉網際網路:網站到域名

我於198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之後在中關村一些科技公司、電腦公司裡面做工程師做了幾年,也曾與朋友有過創業經歷,後來又到香港工作了一段時間。

在差不多1993、1994年左右,網際網路就開始萌芽了。在香港接觸網際網路會稍微早一點,網際網路概念剛剛出來時香港有很多服務提供商,而中國大陸還基本上沒有。所以我在香港借著這個機會接觸並學習了相關內容,當時我也在思考它能做什麼,然後慢慢地摸到了一些脈絡。

在1996年的時候,我和弟弟兩人共同開始創業做網際網路。但具體做什麼買賣也不清楚,所以就開始賣電腦。更早的時候我也賣過幾年電腦,所以路比較順。然後我們一邊賣電腦,一邊宣傳網際網路,幫企業來做「上網」——所謂上網就是建網站。然而,半年多的時間幾乎沒什麼生意,而且公司成立以後有很多支出,慢慢財務就很緊張了。

當時我們一直在摸索到底做什麼。開始我們認為網際網路是一個生產力的工具,因為看到那些外國的大公司都有網站,但是中國的公司幾乎都沒網站,所以我們就想從給公司做網站入手。那時候我們在香港做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學習探索,基本上建網站的技術基本都掌握了。但在跟大公司推銷這一業務時特別艱苦,他們雖然認可這個事物,但興趣都不高。

到1996年底的時候,公司基本沒什麼錢了。這時域名這個新的業務點進入了我們的視線。開始,有幾家公司委託我們註冊域名,我們就順著這條路學習註冊。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域名。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域名被搶注的事件:我們熟悉的中國品牌全都被搶注了。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已經被人搶了。我們當時很敏感,就寫了幾篇文章投稿。《北京青年報》的記者過來現場採訪我們,第二天文章就見報了。接下來也有很多其他報紙報道了網際網路域名被搶注的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其實算得上我們在山窮水盡的時候的一個轉機。一時間太多的諮詢電話打過來。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域名被搶注了該怎麼辦,所以就聯合專家、學者,很多智慧財產權界的朋友、大企業負責智慧財產權或商標的人,開展了一個大型的研討會,由此我們名聲也借這個過程埋下了一個種子。

我們當時通過研討會定下的基調是寧可打官司也不和搶注者交易。域名每隔兩年需要付費更新,如果對方賣不出去就會放棄。我們當時考慮對方一旦停止付費就搶過來,就這樣,我們用了一晚上時間把幾百個域名搶了回來。這些域名現在看很貴,但是我們當時是按照統一的價格賣給了企業。企業都非常感謝我們,這也奠定了我們小小品牌的聲譽。

成長壯大:機遇與挑戰並存

可以說,當企業在發展的時候,一開始可能也沒有很大的優勢,都是依靠後來一點一滴的積累。在發展域名註冊業務的同時,我們又抓住了一個機會。當時域名的「.com」都是在美國NSI Network Solutions公司註冊,1997年的時候,他們公司來中國訪問,我跟他們的領導進行過溝通,簡單介紹了我們的業務,告訴他我們公司已經幫客戶通過NSI註冊了大概800多個域名。

過了兩個禮拜,我們接到了NSI的電話:他們決定設立我們為首席合作夥伴。當時NSI公司在整個亞洲僅發展了四家首席合作夥伴,我們是其中之一。這樣我們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雖然市場上已經有競爭對手模仿,但是我們還是能夠走在前面。

同樣是在九十年代,我們獲得了IT界的風險投資,當時在市場上風險投資還是很新鮮的。IDG資本給了我們50萬美金。在1999年到2000年,趕上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這筆錢對我們來說確實起了很好的作用。

到2000年左右,我們從New Bridge Capital又融資1000萬美元,我們在市場的影響力也很大了。然後我們花了不少錢做了很多的市場營銷活動,基本上適應了中國當時火熱的網際網路創業狀態。在2000年的時候,大概可以做一萬個客戶,沒想到從幾百個一下就上萬,一年成長平均4倍,兩年就16倍,公司內部就瘋狂了。

到了2000年後半年一直到2001年的上半年,行業進入了冬天。我們在這個冬天之前融到了1000萬美金,但是當年花了大概600萬美金。而且後來花銷也增大,每個月的花費算下來,剩的錢就只能燒六個月。當時我們董事會天天「打架」,同時隨著那個1000萬美金派進來一個CFO,我們又收購了一個團隊,所以這幾股人在公司裡面特別混亂,CFO天天報告各種各樣的問題,董事會覺得船要翻了,再加上財務狀況不容樂觀,投資人都覺得這1000萬可能就很快就燒沒了,然後公司就要完了。

不過,在2001年我們做了一個非常成功的事,我們通過所謂的開源節流,最後實現了現金流的平衡。在2001年底,當時帳上可能就剩下一百多萬美金,但是我們活下來了。這對我們來說相當於一個裡程碑,畢竟當時各種公司哀鴻遍野,今天這個倒閉,明天那個裁員,整個環境就是如此。

走過最初的五年跌宕起伏,基本上到2001年到2002年我們算是活下來了。當時我們在市場上具備一定的影響地位,並且在行業中已經是老大了,同時財務情況也穩定下來了。

從更好到更強:戰略性探索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2年到2007年算是戰略探索期。2003年非典的結果是讓我們的業務獲得了很大的增長。因為非典可能對整個實體經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們的虛擬經濟來說卻產生了很大的推動。到2003年底的時候公司賺了幾百萬,整個運作已經比較健康了。

在這之後我們就開始著重解決棘手的問題。在過去發展的過程中,其實我們的技術有點跟不上需求,因此,即使到這個階段我們都沒有完全做到讓客戶很滿意。其次,我們不只是負責域名註冊,之後我們還要做網站,所以我們做了一個託管業務。這一點實際上特別難做,除了技術上的這些挑戰,黑客洪水似的攻擊也是難題。作為一個支撐者,如果不夠強壯就會被幹掉。

服務方面,當時客戶服務確實有問題,經常有客戶反饋伺服器打不開了、網站打不開、網頁打不開、上傳速度慢……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這一點,我們在2003年開始加強整個體系建設,包括技術的更新、更好的解決方案以及我們自己開發的內容。後來成功地大幅提升了用戶體驗,由此奠定了萬網在市場上的好口碑。

好口碑的保持,一方面體現在經營理念,不去欺詐。比如剛才我所說的,按照統一價格將域名賣給企業。另外一方面是注重於客戶服務體驗。讓客戶感覺到我們公司真的是努力在為他們服務。

再往後我們也做了戰略探索,當時是2005年。網際網路三大公司是在2000年上市並且規模比我們成長得快。而我們雖然活下來了,並且在這個細分領域做得很好,但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成為一個很值錢的大公司。

我們做了很多戰略上的探索,也付出了實踐。我們做了一個買麥網,實際上買麥網跟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很相似,一開始也做得很好,但是設立了一個不太現實的目標,就是當年實現盈利。

因為在2000年我們從New Bridge融到很多錢,但作為代價,我們創業者已經不是最大股東,所以後來想做一些戰略性的、比較冒險的嘗試,都會難以推進。在這樣一個情況下,買賣網當年虧了一千多萬,雖然我們其他業務利潤不錯,但這也使得最後總體的利潤降低了很多。投資者不希望公司財務上利潤降低,因此後來買麥網只能節省支出,減速運行,一直堅持到後來與阿里巴巴合併。

在2006年,我們拿到了中國第一張非國有企業非電信運營商的增值電信運營牌照。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到2006年成立十周年,那時候企業已經盈利可觀了,一年能夠達到幾千萬的利潤,後來帳上已經積累了好幾億的資金。

從2008年再往後又是一個新的階段。做了這麼多年,我們知道自身的局限性在哪裡,所以我們就去探索。能不能用更好的技術服務更多用戶?能不能讓有不同的網際網路業務的用戶都能夠在我們這獲得支撐?怎麼能夠把整個技術平台搭好?

大概這個階段起我們就花很多錢做深度的研發,差不多就是往雲計算這個方向發展。有一些階段性成果,當然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我們的技術路線有點問題,行業走的是開源路線,而我們走的是微軟的,產品出現問題但是無能為力,因為底層是微軟的,你不知道怎麼改,所以就得依賴微軟,後來因此遇到很多困難,就是技術路線有問題。

2008年,我們也是在這樣一個戰略擴張、希望獲得一些技術和團隊的背景下收購了幾個公司。並且我們的確獲得了一些很優秀的人才,後來這些團隊一直在投資裡面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強強聯合:走向新的輝煌

2009年我們得到機會跟阿里巴巴有了一些接觸,能夠與阿里巴巴合作,我們是很高興的,因為阿里巴巴那時候已經很大了。再往後都是合作、一起開發產品。我們一起做了今天的這個阿里雲,當時其實阿里巴巴也成立了一個叫阿里雲相關的技術公司,但我們是兩條線,後來我們兩邊團隊希望嘗試合作,這樣我們就一起開始做一個項目,叫AH-CLOUD。就是阿里巴巴-HiChina Cloud。

其實我們自身有很好的市場和客戶群,我們也有很好的用戶服務的經驗和體驗,我們把這些貢獻出來,加上阿里雲有很好的技術積澱,我們在一起就產生了很好的合力。

後來,我們決定獨立上市,獲得阿里巴巴決策層批准,利用阿里巴巴的影響力,我們找到了最好的財務顧問和投行,開始一系列的準備。根據2011年6月份的時間表,我們的目標是在當年的聖誕節前在美國Nasdaq上市。按照計劃,我們到大概10月份進行路演。

就在我們經過與美國SEC多輪溝通,招股說明書就緒準備路演時,集團突然通知我們,現在不能上市。因為阿里巴巴上市公司要下市,我們作為阿里巴巴的一個子公司,需要服從大局。我們於是暫時擱置了上市的計劃。到2012年阿里巴巴私有化完成,又有消息是整個阿里集團要上市。這樣時間上又可能有衝突,根據經驗,如果要獨立上市的話,我們可能還要再等一兩年。所以我們團隊經過討論,決定併入阿里集團,隨集團共同上市。

就這樣,我們2013年做完了全部內部協議,把萬網剩餘的全部股份都賣給了阿里巴巴。萬網的全部團隊併入阿里巴巴體系,現在還有很多萬網的同事在阿里集團做得很好,我自己從那之後就撤出來了。從萬網的發展來說,對我而言就畫上了句號。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