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紅利在哪裡?
接下來我有一些宏觀經濟方面的一些思考。
過去的30年,中國到底怎麼發展起來?這些動力是會存在還是會消失,然後會怎麼樣?這些問題一直在我心裡頭。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很多解讀都不一樣。我僅從這個視角思考,提出兩個問題:
為什麼從計劃生育政策180度大轉彎變成了鼓勵生育?
為什麼以前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是很特別的一種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在某一個時期,有勞動能力的人的總數多於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數。就是供養人的人數多於被供養人數叫做人口紅利階段。歷史上很難出現這種的情況。什麼時候出現了?大概就是從80年代到2000年、2010年階段。那麼在2015年的時候,大家都聽說人口紅利已經快沒了,因為這幫人開始變老了,然後逐漸步出了對外有貢獻的年齡,所以自然就沒有人口紅利了。
再往後,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階段,工業和現代化所推動的飛速發展。美國人靠機器,只用了300多萬人口,就耕作了整個美國。美國人均所耕作的面積是1500畝,而與此同時中國人均耕作面積是1.35畝。由此可以看到,到這個階段,工業化的農業對社會所產生的作用。這個也顯現了機器對現在社會的重要性。我們的社會是進入了通過機器去改造世界的這樣一個階段,人就更顯得重要。
在這個前提下,過去30年,中國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我也總結了四點, 機遇、政策、科技和血汗勞作。
01
歷史機遇
在1978年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停滯,可是在這個階段,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有了飛速的發展。在1978年到1980年的時候,我們落後這麼多,我們這麼貧窮,就產生了一個極大的飢餓感。
第二點,極低的勞動成本。
第三點,微笑曲線。歐美那個時候有一種觀點,就是從這個產品生命周期來說,製造是最不值錢了,自己的人工成本高了,所以就要把這些東西外包,讓這些低成本地區去做。這又是一個歷史機遇。
第四點,WTO。中國如果沒有WTO的話,中國製造的東西肯定賣不出去。所以中國抓住了這些。
02
開明政策
第一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對外開放。
第二引入外資,這一點也是作為中國生產力循環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要素。
第三點是明確產權,私人產權制度明確了,私人公司的歷史地位被確認。
第四點是理念基礎,當時有一句話,發展就是硬道理,這個特別特別重要。意味著我們為了發展,我們可以什麼都不顧,只要發展起來就好。當然這個後來也帶來很多問題。

03
科技使能
這一點極其重要,沒有這樣一個基礎的話,在這個歷史時期你也實現不了。科技使能最重要的表現:先進的機器。沒有機器是不可能的。第二個就是出口交換,通過交換才可以獲得機器,才能形成正循環。
04
血汗勞作
我們這一代人太能吃苦。我們可以一周工作六天或者七天,一天可以工作十個小時,特別是生產線上那些建築工人、那些女工。為什麼呢?因為這裡面有一個背水一戰的心理。因為那時候什麼都沒有,但是所有人看到,如果不努力,將來就會老無所依。所以每個人都有背水一戰這樣一個心態。我認為是以上的這些要素造就了中國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
如果那些前提是對的,我認為其他社會就可以進行對照。如果存在,可能其他社會也會有類似的發展過程。另外,中國從這個時間再往後,還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有,可能它還能夠繼續瘋狂再發展30年,也可能現在有很多方面已經變化。中國是不是還有這樣類似的動力再往前走?這可能是我思考這件事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以後還會不會出現人口紅利?我覺得可能不會。因為像人口的這種突增突減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沒有人口紅利,還有什麼其他紅利?我覺得是機器紅利。
現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只要心智健康、受到了足夠好的教育,他在未來就會是一個對社會極其有用的一分子。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度的機械化、機器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時代。只要一個人,就能驅動很多機器。這個時候一個人的有生力量的價值才會在未來高度地顯現。

本文內容來自11月21日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特備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