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機構體制改革,國務院成立了國家自然資源部,下層機構相應做了調整,將國土規劃與城鄉規劃整合,拓寬了規劃領域和內容,尤其增強了國土利用和綜合規劃的意識,強調多規合一的要求,從規劃思路到方法都帶來了新變化。
劉:規劃的學問難懂,所以要用比喻。很多城市是一碟碟雜菜,想建什麼就找塊地把項目丟進去。以前的新加坡是這個樣子,中國很多城市也是這樣,一般說法是見縫插針。所以很多規劃專家會勸導城市領導考慮功能分區(zoning)。例如我在中國做規劃時聽過這種說法:「北邊是文化區,東邊是商業區,西邊是教育區。」這種功能分區對城市不好,因為商業、文化和教育要有互動關係。按照這個做法,就是把這碟菜做成西餐。西餐就是一堆馬鈴薯,一堆菜,一堆肉,分開放在碟子上。我建議把這碟雜菜變成炒飯。烹煮炒飯,首先要決定需要什麼材料,材料之間的比例,切得多大多小,最後怎麼炒起來。
冠病疫情突顯防疫規劃的重要。柯煥章說,北京正在編制防疫規劃,今後防疫規劃必須與其他防災規劃一起納入城市規劃。劉太格指出,城市的功能配套和活動應分散到社區,
避免人們大小事往市中心跑,城市規劃今後會更重視加強人群疏導,完善社區生活機能。
問:要炒好這一碟炒飯的城市規劃師應具備哪些特質?兩位對城市規劃的前景有何展望和期待?有什麼話想告訴新一代城市規劃師?
柯:城市規劃師不僅要有堅實的專業功底和相關知識,還要有相應的精神素養。既要立足現實,又要放眼未來;既要考慮城市的整體布局和合理運營,又要考慮市民的便利生活,兢兢業業做好各項規劃工作。城市規劃師不同於建築師,沒有自己的紀念碑,應有甘當無名英雄的思想境界。
城市規劃既宏觀又較微觀,難以短期見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城市規劃多為集體創作,規劃師要做好綜合協調工作,應有多一點付出。
中國歷經了近70年的發展,已形成比較系統的城市規劃體系及相應政策法規,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規模迅猛擴大,某種程度上城市規劃跟不上建設發展的需要,有些城市建設尚顯粗糙,還不盡人意。相信未來城市發展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學習國外有益經驗,城市規劃將做得更加理性,更加精細,更加切合實際,城市建設將進一步走上穩健發展的軌道,城市將越來越美好。這也是我想對年輕同行們說的話。
劉:允許我重複這幾句話,做好規劃要有人文家的心,規劃的真正目的是為人民和土地服務;科學家的腦,把城市設計為完善的生活機器;藝術家的眼,與土地談戀愛,在尊重自然生態與歷史文脈的前提下,搞新建設。

圖為北京鼓樓景觀。冠病暴發後,北京城市規劃部門迅速反應,及時組織力量開展工作,現正在編制城市防疫規劃。(iStock圖)
再者,我們去歐洲會覺得老城區非常美,因為他們有城市的文化,而且老城沒有建築師或規劃師,老城有的是建築工匠(craftsmen)。如今,建築教育和規劃教育把建築師和規劃師培育成創意人士,越標新立異越好,所以很多建築師和規劃師會急著表現創意。但無論建築師或規劃師,都不應該是城市的主人。我們應該是城市的僕人,最重要的責任是研究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才知道規劃方案里要放進什麼東西,生活的機器才可設計好。我們要有僕人的心態,用為人類服務的立場做規劃,以人和土地為本,虛心地了解城市裡的人和土地需要什麼。
我們做規劃是在配合政治領導的政策的大前提下,做好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經濟。這些願景都很重要,但是我認為做好城市規劃的最高境界,是讓世界各地的人來到我們的城市時,感覺十分敬佩,從而提升我們的民族尊嚴。此外,規劃做得好,城市的功能效率提升,塞車問題減少,可對減緩地球暖化帶來貢獻。我就是為了這兩個願景,才會還在這個年紀仍從事規劃工作。
問:冠狀病毒在全球散播會如何影響城市規劃?兩位對中國和新加坡城市規劃有何心愿?
柯:面對這樣重大的疫情,對城市和城市規劃勢必帶來一定影響,須積極應對。北京城市規劃部門很快有了響應,及時組織力量開展工作,現正在編制城市防疫規劃,進一步加強社區相應的管理工作。今後防疫規劃必須與其他防災規劃一樣納入城市規劃的內容。
劉:近期在媒體上,很多專家認為冠病會對今後的城市帶來相當大的變化,我不以為然。首先,世界至今到處都有城市,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生活和工作上的需要,幾千年來如此,不可能為了冠病而有所改變。我認為醫學界遲早會找到治療冠病的有效方法。

劉太格在中國多個地方設計了不少建築項目,例如珠海的華發新城,是個具備可持續性的高水平住宅區。(受訪者提供)
不過,我過去在新加坡政府部門邊做開發邊做研究時,取得一個重要的結論——城市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家庭。市底下有區域分區、城鎮、小區、組團,正如家庭里有祖父母、父母、孩子、孫子、曾孫。超大城市就如一個家族,祖父母上面有曾祖父母。我們可以按級別高低,把城市的功能配套和活動分散到社區里。這個理念的好處是城市裡的居民不必事無大小都到中央商務區去,從而解決中心城區居民超度集中的問題。新加坡就是按這個城市家庭的理念建設的。冠病疫情目前蔓延全球,這種城市家庭或族群的理念,今後應會更受重視。
劉問柯:中國最近幾十年做了許多規劃,請問有哪些好經驗想跟新加坡或國外人士分享?
柯:中國近幾十年確實做了不少規劃,通過實踐與探索,總結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就說說感受較深的幾點吧。
一是城市規劃加強了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銜接,改變了「規劃規劃牆上掛掛」「規劃建設兩層皮」「規劃難落地」的問題。尤其近年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經濟社會規劃,不僅有長遠發展戰略規劃,還有五年建設發展規劃和年度建設規劃,城市規劃基本相繼或同步進行,各階段規劃得以有機銜接,城市規劃不再感到很虛,而且越來越得到市政府的重視,對城市建設的實施和推進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二是城市規划進一步重視和加強了對歷史城市和文化的保護、利用與發展。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豐富的歷史建築遺產,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掉了不少,近幾十年由於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建設過程中先後又拆毀了一些。我們從教訓中加深了認識,城市規劃逐步重視並加強了對歷史城市建築和文化的保護,從國家到地方逐步建立了歷史城市建築和文化保護的法規體系及具體保護要求,包括歷史名鎮名村以及近現代建築的保護等,都已成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並得以較好的貫徹實施。
再說一點就是前面說過的,改變了過去空間規劃和專業規劃的思路和方法,加強了城市規劃的綜合性,我們的老城改建、新城建設或城市功能區的建設,規劃特彆強調並體現這一思路和做法,促進了城市建設總體水平的提升。
柯問劉:你多年來在中國城市做過不少工作,在中國新的發展形勢下,對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有什麼新建議?
劉:要把規劃做好,首先政府執行力度要大,再來要有足夠國有土地搞公共建設,最後就是好的規劃理念。中國政府力度大,土地是國有的,規劃理念技術累積了相當好的經驗,不過還是有改進空間。例如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中國人口是美國的三四倍,但農田只有美國的80%,所以一定要把基本農田做好。
第二,主張多規合一,就是各種規劃包括交通和城市綜合起來。新中不同的是,新加坡只有一個政府,中國城市裡還有區縣等各級政府,各有不同規劃,現在的高級領導要求多規合一,這些都是好的趨向。中國政府最近也主張不能單把注意力放在大城市,還要關照大中小不同城市的開發。這個理念一方面有助於減緩大城市人口的劇增,同時為中國各城市增添多元化的形象,有助弘揚各地在地文化,包括少數民族的文化。
此外,中國政府最近幾十年不斷大量推動城市開發,累積了許多好經驗,近年提升力度,推動「一張藍圖干到底」。過去,新領導上任後經常取消上一任的規劃,重新做一個,現在則要根據已批的方案做到底。不過,如果堅持把不好的方案做到底,城市發展可能做不好。堅持做好好方案當然最好,所以慎重做好藍圖十分重要。
還有一點建議。城市規劃首先應了解城市的基本功能,先把這個交代清楚,才加上特殊功能。就好像養育孩子,首先要給他基本學問,語言、數學、科學、歷史等。如果基本功能或學術都缺乏,就學唱歌跳舞,難以成器。城市規劃也是如此,先規劃好基本功能,才考慮特殊的、引人注目的功能。希望各地政府別為了拿出政績,偏重特殊項目,而忽視了城市基本功能。
劉太格
1938年2月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麻坡,父親是新加坡先驅畫家劉抗,舅舅陳人浩是書法家。
在新加坡政府部門工作近24年,曾任建屋發展局首席建築師和執行長,負責監管23個新鎮和50多萬套住房及相關配套的開發工作。之後擔任市區重建局首席規劃師和執行長,領導市區重建局制定1991年概念總體規劃。
1980年代開始受邀參與中國城市規劃的工作,此後40年為中國40多個城市做規劃方案及建築設計。1992年加入多領域諮詢公司雅思柏,擔任高級董事,除新加坡的建築項目,還應邀在全球50多個城市提供城市規劃及建築設計服務。2017年末創辦墨睿(Morrow)設計事務所,現任董事長。
同時擔任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宜居城市中心(CLC)諮詢委員會的創會主席(直至今年6月底),也是新加坡公共事務對外合作局的董事會成員。曾榮獲新加坡設計委員會金禧大獎及新加坡規劃師學會傑出終身成就獎,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
柯煥章
1938年8月出生於浙江寧波,1962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為東南大學)建築學專業,後任職於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此後40多年一直從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工作,是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1983年8月出任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1986年至2001年任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先後參與或主持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衛星城建設規劃,市區土地利用分區規劃,舊城改建規劃及大量居住區、工業開發區、科技園區建設規劃等。其中最知名的項目是用了近10年時間一再推動北京的商務中心區(CBD)建設企劃。
擔任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和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近20年,卸職後繼續為中國和北京的城市規劃效力。曾任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以及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目前是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專家顧問,以及國家建設部專家委員會委員。
記者:陳映蓁 攝影:葉振忠 魏堯 責任編輯:趙琬儀 美術設計:黎巧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