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一路暴跌,各個行業產生連鎖反應,尤其是燃油公司,稍有不慎就可能因為油價暴跌陷入債務之中。根據報道,作為東南亞最大的船舶燃油巨頭,新加坡的興隆集團在這場油價危機中已經舉步維艱,欠下38.5億美元的銀行貸款,牽連到20多家銀行。經營興隆集團的傳奇華商,「石油教父」林恩強昨天還是東南亞的「油王」,但今天這位號稱「OK林」的風雲人物也沒心情對著媒體說「OK」了。

先說新加坡,這個國家是地理位置決定國運的典型。新加坡地處連接東西方市場的「海上生命線」馬六甲海峽附近,是控制馬六甲海峽的三國之一,管理馬六甲海峽繁忙的船舶來往,因此是全球最重要的原油運輸中心之一。新加坡的興隆集團在油價暴跌前察覺到了投資氣息,幾乎傾盡身家買入大宗的航空燃油。但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世界整體的航空業十分不景氣,對航空燃油的需求跌入谷底。興隆集團的「豪賭」讓自身一下子賠光了。

不光營收十分慘澹,興隆集團還背負起30多億美元的債務。有外媒報道,興隆集團的債務高達38.5億美元,涉及到滙豐控股、法國興業銀行、中國銀行等23家機構,其中欠下滙豐控股6億美元,對中國銀行欠下2億美元。不久前興隆集團與這些銀行開了一次會,請求它們再提供短期貸款以幫自己度過難關,但是有兩家銀行的分析師擔心興隆集團短期內喘不過氣來,便不再向它提供新貸款。虛弱至此,興隆為了不被對手趁機併購,也尋找了幾家有意的新貸款方,包括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和中石化,它們會收購部分股份,並直接償還興隆集團的部分債務。可見,向興隆集團伸出援手的並不少。

不同於那些在疫情風暴中悄然消失的中小型企業,興隆貿易可是一方巨頭。興隆貿易是東南亞最大的船用燃料商之一,由新加坡的華商林恩強創辦。林恩強初入石油貿易市場時,還只是個混跡灰色產業、「倒油」的福建移民。從一個貧窮的少年,到「獨自開一輛車」運油,再到創辦興隆(私人)貿易有限公司,收購油輪進入海上燃油運輸行業,林恩強的發家史就是無數海外華商的奮鬥史的縮影。

如今,興隆集團從事石油貿易、碼頭、儲油、燃油供應等業務,名下資產有約130艘船舶,還有碼頭、儲油倉等寶貴資產。年石油交易額達到上百億美元。
興隆集團旗下有兩家主要的子公司,一個是經營燃油運輸的海洋油船有限公司,另一個是海洋燃料供應有限公司。母公司受到的衝擊,表現在前者還在正常運營,但後者,海洋燃料供應有限公司已經停止了燃料交易。

既然有能力應對打擊,那麼海洋油船有限公司的家底如何?海洋油船是興隆集團名下的實體公司,也是新加坡燃料運輸行業的巨頭。它名下的船舶數量高達180艘,航線遍布全球,是新加坡第三大的油船船東。由於不為母公司的債務擔保,海洋油船的業務基本不受興隆集團債務問題的影響,該咋運營就咋運營。
而海洋燃料供應有限公司則是新加坡頂級船舶用油供應商之一,名下有從近海駁船到大型油輪130多艘,世界排名第16位。不過它的運營極大程度受到母公司債務問題的影響,現在已經停止向用戶交付船用燃料了。

除了這兩家主要的子公司,興隆集團還持有其他的資產。其中最近最著名的資產,便是與中石油合資35億人民幣建造的環宇倉儲碼頭,它能容納230萬立方米的燃料,有15個泊位,可供兩艘超大型油輪停靠加油。
在油價暴跌的前夜,一次錯誤的「押注」就意味著寒冬的降臨,又適逢疫情打擊製造業、燃油市場供過於求的當口,興隆集團恢復元氣的機會也不算清晰。再有不慎,恐怕連環宇倉儲碼頭都要用於抵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