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會大選
執政黨能否順利交接棒?
經濟增長連續走低
新加坡「奇蹟」面臨嚴峻考驗
交棒之後
新加坡經濟將何去何從?


10號舉行的新加坡大選,是新加坡自獨立後舉行的第18次大選,也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自1959年成為自治邦執政黨後的第13次選舉。

過去兩三年,新加坡經濟的表現差強人意,2019年經濟增速創下十年來的最低,今年的情況預計會更糟,可能出現4%-7%的衰退。作為一個嚴重依賴全球化趨勢發展的經濟體,在「去全球化」浪潮下,如何繼續保持經濟增長「奇蹟」,將會是未來相當長一段之間之內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外界認為,新加坡此次大選,還擔負著未來經濟發展戰略調整方針,爭取得到廣大選民支持的重任。

大選前,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次子、李顯龍弟弟李顯揚宣布加入反對黨陣營,也成為了此次新加坡大選中備受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廈門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於文軒:
實際上新加坡是個非常傳統的華人社會,人們對於這種把家事上升到國事的高度的做法其實不以為然,實際上我覺得很多人對他的看法,會有負面的看法,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李顯揚這次出來能做到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新加坡政府預計,今年失業人數可能攀升至超過10萬,是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來最嚴重的一年。自今年2月以來,新加坡政府先後公布了四份特別預算案以應對新冠疫情,這4份預算案涉及的總金額達到1000億新加坡元,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近20%。由於政府需要動用最多520億新加坡元的政府儲備,因此本財政年度將出現破紀錄的743億新加坡元財政赤字,相當於GDP的15.4%。

新加坡建國50多年來,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9年人均GDP超過6.5萬美元,排名世界第八。新加坡是國際航空、航運、貿易中心,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電子產品重要製造中心。國際社會對新加坡的評價是:用一代人的時間,從第三世界攀升到了第一世界。而這一系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全球化在那些年的蓬勃發展。

諾亞控股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夏春:
新加坡當時趕上了整個歐美國家工業化以後,要把低端的產業轉移到其它國家去的這樣的一個時機,大概六十、七十年代,實際上當時整個全球的話,主要是香港和新加坡獲得了這樣的機會。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越南戰爭,因為當時美國把新加坡作為一個重要的軍事後備基地。
同時李光耀帶領新加坡人民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制定出非常適合新加坡發展的國家經濟政策、政治政策還有社會政策,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間幾乎沒有犯什麼錯,而且各方面是進展的都非常順利。
只不過經歷了高速增長以後,目前也遇到一些發展的困境。

廈門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於文軒:
新加坡它傳統上是依賴馬六甲海峽這麼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現在這樣一個以信息與知識、以技術轉移為導向的全球的經濟競爭環境當中,包括網際網路的使用,包括現在馬上進入5G超高速網際網路傳輸技術的實踐,那麼我不得不說,新加坡如果只是依賴地理位置比較好,這個優勢也會逐漸減弱。

新加坡總理 李顯龍:
新加坡其實在很早以前 就為迎接新的未來做準備 ,近年來我們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和提升能力,同時制定計劃 打造未來經濟。我們通過「技能創前程計劃」 ,在員工身上大力投資,提升他們的技能,也努力推動私人企業和政府數碼化。

諾亞控股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夏春:
他的定位當然是非常的雄心勃勃,而且新加坡某種程度上來講,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它是有這樣的條件去成為這樣的一個世界的樞紐的,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些因素制約它實現這樣的目標,它整個人口的數量和面積,畢竟它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只有700多平方公里,500多萬人口。另外一方面,它在文化上面的吸引力還不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