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中,外國人在新加坡購買包括頂層公寓在內的豪華公寓成為了當地的頭條新聞。
然而,與2007年和2011年的峰值年份相比,當前的外國購買水平仍較低,並且自2011年底實施降溫措施以來一直如此。
一、歷史數據告訴我們什麼?
2007年,外國人在新加坡共購買了9,723個單位,創造了創紀錄的29.9%的購買份額。而外國人在新加坡購買量創歷史新高,是在2011年,當年出售給外國人的私人公寓有9,748套,占公寓總銷售額的33.8%。
放眼來看,今年外國人在新加坡的房產購買仍比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的1996年房地產市場高峰時的水平高。當時,外國人購買了2,531套住房,占市場的16.8%。外國買家繼續在頂級價格範圍內主導購買。到目前為止,新加坡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外國人在核心地區購買了211套單位,價值超過500萬新元,而新加坡人在同一範圍內只購買了88套單位。

二、外國買家主要來自哪些國家?
這些年來,外國買家在新加坡住宅物業市場中的形象一直在不斷演變。
早在2007年到2011年這些年中,每年都有來自70多個國家的外國公民在新加坡購買私人公寓。相比之下,今年購買房地產的外國人來自大約50個國家。早在1996年,這個數字就曾經在30個國家左右。
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繁榮時期,1996年,印尼人是新加坡外國購買者中的主要力量。
他們在新加坡購買的房產,作為到新加坡購物和醫療時的度假屋。印尼人最喜歡的地段在第9區和第10區-靠近伊莉莎白山和格倫伊格爾斯醫療設施以及烏節路黃金地帶。即使在今天,印尼人仍然偏愛第9和10區。
ListSIR的分析顯示,從1995年到2009年,印尼人與馬來西亞人發生交替,馬來西亞人成為購買私人住宅的最多的外國買家。
2011年,中國人首次成為新加坡最大的外國私人公寓買家。從那以後,除了2012和2015年排在第二位,中國人一直保持著頭把交椅。
仲量聯行的王先生指出,中國在房地產市場上的崛起反映了經濟大國的財富增長,這導致許多富裕公民尋求海外投資。他說:「中國公民之所以被新加坡吸引,部分原因是文化和語言上的相似之處,以及這裡住宅項目的質量。」

在過去的24年中,馬來西亞買家也一直位列前兩名,鑒於新加坡是馬來西亞最接近的鄰國,而且許多馬來西亞人在這裡生活和工作,這也不足為奇。
從2012年起,美國公民在新加坡房地產領域也越來越突出,一直是第五大外國買家。市場觀察家將此歸因於《美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美國公民與ABSD的新加坡公民享有同等待遇。
ListSIR的韓女士表示,最近的另一個變化是,印尼人自2017年以來已經從第三位跌至第四位。「一個原因可能是印尼於2016年7月推出的稅收大赦戰略。」
相反,印度人從第四名上升到第三名。
大約在2007年期間,印度許多專業人才因IT行業的就業機會而被吸引到新加坡,而中國人大部分則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和尋找工作機會而來到這裡。
最近一波中國買家潮包括更年輕更有素質。這些中國買家年齡普遍在30-40多歲之間,素質非常好,許多人也曾在海外生活或工作過。他們非常國際化,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三、新加坡吸引外國買家的主要原因
吸引外國人進入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的一個關鍵原因是,該國被視為投資的避風港。仲量聯行資深董事王德輝說:「新加坡以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強大的治理以及法律和體制框架為基礎,為外國人在這裡投資提供了保證。」
ET&Co的Ong女士說,新加坡的Torrens所有權登記系統還可以確定財產所有權,這與某些國家的財產所有權更為複雜不同。
此外,新加坡房地產市場更具流動性。Ong女士指出:「在新加坡,外國人可以從任何人那裡購買房產或出售給任何人。而在澳大利亞,外國人只能從開發商那裡購買房產,並且只能賣給澳大利亞人或澳大利亞永久居民。」
到目前為止,新加坡全島的非公房外國購買份額一直在攀升,從第一季度的5.1%上升到第二季度的5.9%,到第三季度的6.9%。
今年吸引非公房外國買家關注的項目包括:88號大道,CCR的Marina One住宅和South Beach住宅,城市邊緣的Esta公園或中部地區其餘地區(RCR)和Clematis的Parc Clematis。
今年,在永久居民中最受歡迎的項目包括淡濱尼的寶藏,Riverfront Residences,Florence Residences,Parc Clematis(全部在OCR中),Esta Parc,Stirling Residences和RCR中的Tre Ver。

據預計,外國買家今年全年將購買約3500套私人公寓,比去年購買的4,450套減少約20%。
降溫措施,尤其是ABSD(買家印花稅)措施,對阻止外國人購買私人住房具有強大的威懾力。ABSD進行了三輪管理,以管理外國人以及本地投資者對私人住房的購買。降溫措施是靜態的,財富增長、收入增長和房地產價格是動態的,而且從長期來看,還在上升,隨著時間的推移,降溫措施的影響可能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