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治治理方面,新加坡完全有資格當香港的老師
新加坡採取一種全民溝通、討論的風氣。新加坡應該走向什麼類型的社會?是只追求財富快速積累,還是追求像北歐那樣的福利國家?是採取政府作用無限擴大的集權模式?還是採取民眾參與的共治模式?
這些問題在新加坡社會都進行過大討論,通過廣泛的全民溝通形成一種共識、形成共同的願景,才能在此基礎上展開行動。


任何一項重大的社會建設或者社會改造運動,都需要一個系統或者組織來完成。
在新加坡,政府一直保持前瞻性,不斷在動態地調整它的治理系統,主動解決問題,特別是在問題沒有完全出現之前來解決問題。當然,新加坡做不到盡善盡美,但總體上表現出比較主動、快速的行動能力,比較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與思維。
新加坡公務員可能更把自己的職業當作事業來看待,新加坡的精英普遍以能在政府里做到處長以上的職級作為證明自己的標準;而香港公務員可能更多把從事的職業僅僅當作「一份工」。


同時,民眾的共識、配合、理性思考與理性討論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民眾一討論就開始變得情緒化、過於激動或者是分成截然對立的兩個陣營,這就比較麻煩了,討論怎麼進行下去?
另外,還需要有一種領導或者領袖的魅力。什麼是領袖?領袖就是在艱難困苦、充滿矛盾的環境之下,可以看準方向並能大膽做出正確決定的人。


我覺得新加坡在一些重大關頭做的還算是不錯的,特別是李光耀時代。新加坡航空公司兩次大罷工,一次是在1980年,一次是2003年,李光耀都是以一種剛毅的態度、前瞻性的眼光處理了問題。
部分人的委屈可以坐下來商討,但是要以大局為重,以國家長期發展為重,不能以犧牲新加坡航空的品牌甚至新加坡的國家品牌來作為代價,這條原則非常重要。李光耀也貫徹的非常徹底!
香港社會政治亟需深度變革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如果2014年香港發生占中事件後,特區政府能夠及時、有力地採取強力措施,並在此後以強力推動香港進行必要的社會政治改革,緩和社會矛盾,滿足民眾的合理需求,還會發生今年這樣更大規模、更高強度的「社會撕裂」活動嗎?!

同時,對待此次前所未有的暴亂,如果特區政府還像此前一味採取無原則、無底線地妥協、退讓態度,那香港在不遠的將來所再次爆發的動亂也必將「刷新本次暴亂的各項記錄」,這是不言而喻的!

香港的政治治理能力的相對弱化,既有歷史遺留原因,也有現實困境。若要從根本上改變香港的現狀,必然需要進行社會政治的深層次變革。同時也需要做好準備,推進此類變革必將遭遇各種挑戰,困難重重。
但不破不立,舍此一途,別無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