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新加坡發布財政預算案的時候了,作為本地后冠病時代的首份財政預算案,這次會有哪些重點呢?
從目前透露的信息來看,這份預算案將突出本地未來將應對的長期挑戰。
1 政府計劃 人口,醫療,經濟
人口老齡化 醫療保健將增加
根據專家的預測,新加坡在2030 年的時候,65 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預計將達到 23.8%。到時,新加坡將與日本和義大利一樣成為「超高齡」社會。
這會導致醫療保健和社會需求急劇增加,相應支出也會增加,與此同時,勞動力也會減少,本地必須找到保持經濟活力的方法。政府也估計到 2030年在這方面的費用將達約 270 億元。
在這同時,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證據與日俱增,新加坡可能不得不通過提高防禦結構的支出來更多且更快地適應其氣候適應戰略。其中,單是政府2020年設立新的沿海和防洪基金,初始支出達到50億新元。
最近消費稅和財富稅的上調,能對增加國家收入有所幫助,估計每年協助政府帶來40億元的收入,但可能還無法完全彌合收支的差距。
一個建議是取消「退休輔助計劃」(SRS)甚至是公積金存款的稅收減免,單是後者,估計就能收回10億元的稅收收入。專家也說,雖然這項建議可能會跟政府讓國人安逸退休的目標有衝突,但也不忘補充,這項措施實際上只對高收入群體較有好處,因為他們有更多閒錢去自願填補SRS或公積金。

經濟師強調,縮小是收支差距將會在未來的日子一個重要挑戰,因為未來可能也會發生需要我們超出當前預測的支出。
2023 年預算將強調需要維持健全和可持續的財政體系,以應對長期挑戰和支持近期生活成本壓力。
2 民眾期待 經濟,社會,女性,發展
那麼民眾有哪些方面的期待呢?
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在鄰里、學校和線上舉行了多達140場對話會,同超過1萬4000名國人交流。
參與者分享了廣泛的意見和點子,課題包括社會流動性和不平等現象、如何扶持弱勢群體,以及如何提升技能以獲得良好的工作機會。年輕家長也提出了他們對組織家庭的期望和顧慮。
1 通貨膨脹
過去一年來,民眾通過政府提供的多項津貼和回扣,生活壓力得到緩解。面對眼下的消費稅和通脹負擔,儘管仍有不少人認為「紅包不嫌多」,但也有好部分的受訪者希望來臨預算案可以著重更廣的層面,尤其是住屋和就業問題。
根據剛出爐的《2022年勞動市場報告》,本地去年第四季有3000人被裁員,創下2020年第二季以來的新高。因此,就業問題預計將是來臨預算案所關注的課題之一。
也有不少婦女提出撫養孩子的挑戰;育有三名小孩的一位母親表示,養育孩子的費用並不便宜,最大的壓力來自教育費,因此,希望當局考慮通過兒童培育戶頭(CDA),為學齡兒童提供更多補助。

去年9月開始,政府對約23萬名六歲及以下的新加坡孩童提供200元的補貼,這筆款項分批存入孩童的兒童培育戶頭。
但其實200元的補貼杯水車薪,無法減輕負擔,孩子們學費一個月都超過200元了。
也有人希望本地能效仿其他國家,為特需兒童提供更多幫助,尤其是在離開校園或培訓中心後,這群孩子就會面對就業的問題。
2 預購組屋
民眾認為當局應推出更多預購組屋,同時縮短等待的時間。很多人試了三、四次沒成功,等待項目完成的時間也很久,時間配合不到就只好放棄改買其他房子。
現在的情況是,不僅是排隊排很久,屋價也越來越高。

建屋局近日透露,隨著建築業漸漸擺脫疫情影響,預購組屋建造工程延誤的情況已獲得改善,受拖延項目的比率,已經由2021年的超過90%,減少到目前的40%。
3 女性支持
女性希望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能為社會服務機構提供更多支持,並且關注女性在家庭和職場所面對的問題。
本地女性群體反饋,希望社會服務機構能獲得更多支持,同時也提出了婦女在家庭和職場所面臨的問題,包括如何兼顧看護者和雇員的角色。
她們還討論了靈活工作安排,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援弱勢群體中的女性。
4 企業發展
本地企業對未來一年的商業環境保持謹慎態度,業務成本和人力問題將是今年的核心挑戰。本地企業希望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能夠協助他們應對成本和人力壓力。
在去年8月29日到11月23日期間,針對931家公司展開的調查顯示,52%的企業對當前的商業環境感到滿意,比2021年的37%來得高。不過企業對未來持更謹慎的態度,其中26%受訪企業預計接下來一年的經濟將惡化,比2021年的13%來得高。

企業今年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包括,業務成本上升、薪資成本增加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儘管通脹壓力預計將持續,但八成的企業表示有信心,未來12個月的運營將保持韌性。在這同時,96%的企業表示,投入業務轉型是重要的。75%的企業也實施了至少一項環境、社會和治理措施,例如提高員工健康和安全的措施。
另外,約八成的企業表示已經準備好,朝低碳發展邁進。總的來說,企業希望政府在今年的預算案中,能協助他們應對成本、人力和現金流管理方面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