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佛士酒店是新加坡最著名的豪華酒店之一,也是島上現存最古老的酒店。
它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新加坡繁榮旅遊業的見證,也證明了英屬新加坡時期,規模雖小但意義重大的亞美尼亞社區的貢獻。
1887年,Sarkies兄弟創立了萊佛士酒店。Sarkies兄弟是早年新加坡亞美尼亞社區的重要人物。他們是成功的酒店經營者,還擁有緬甸仰光、馬來西亞檳城的多家酒店。
萊佛士酒店採用新文藝復興風格設計,以對稱的構圖和布局為特點,並使用古典建築元素(如科林斯柱和多立克柱)、圓拱。建築物外立面是寬闊的陽台和一排排帕拉第奧式窗戶,這些窗戶本質上是大型開窗,在空調出現之前,這些特點使酒店保持涼爽和通風良好,適應新加坡的熱帶氣候。
地址:1 Beach Road, Singapore 189673
CHIJMES

讚美廣場是新加坡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原名Former Convent of the Holy Infant Jesus Chapel and Caldwell House,最初是一座被稱為聖嬰耶穌修道院(CHIJ)的天主教修道院。它曾經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天主教女子學校,由聖嬰耶穌會的法國姐妹於1854年創立。
隨著城市的發展,修道院學校開始從市區搬往郊區。前修道院建築群被修復,並更名為CHIJMES(發音為「chimes」),設有餐廳、商店和多功能廳,為音樂劇、獨奏會、戲劇表演和婚禮提供場地。
地址:30 Victoria Street, Singapore 187996
Victoria Theatre
and Victoria Concert Hall

維多利亞劇院和維多利亞音樂廳以及其標誌性的鐘樓矗立在新加坡市中心的位置,位於美麗的新加坡河畔,是新加坡現存最古老的專業演出建築。
維多利亞劇院和維多利亞音樂廳的建築都深受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影響,這裡舉辦過無數國際和本地表演者的戲劇作品和音樂會,見證了新加坡的許多歷史事件和里程碑,現在仍然是最受歡迎的音樂會和表演場所。
地址:9 Empress Place, Singapore 179556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亞洲文明博物館同樣位於新加坡河畔,原名Empress Place Building(皇后坊大廈),在 1980年代之前都是新加坡重要的政府大樓。
這座建築興建於1864年,是海峽殖民地時代新加坡的重要政府建築之一。1907年,為了紀念已故的維多利亞女王,建築相鄰的行人空間被命名為 Empress Place,人民便開始稱呼這棟建築為Empress Place Building。
即使在1965年新加坡獲得獨立後,皇后坊大廈仍繼續作為政府大樓運作。在1980年代,政府部門逐漸撤出,這座百年大廈後來被修復並改建為歷史文化展覽中心。
自2003年起,這裡成為亞洲文明博物館的所在地,用來展示中國、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歷史與文化。
地址:1 Empress Place, Singapore 179555
Parliament House Block C

國會大廈C座,也就是舊總檢察署曾經是總檢察長辦公室的所在地。作為大草場周圍知名建築群中的一樁,這裡常常不會引起大家的注意。
這棟建築的風格與旁邊的維多利亞劇院和維多利亞音樂廳非常相似,深受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影響。
地址:No. 1 Parliament Place, Singapore 178880
Family Justice Courts

前勞工部大廈(現為家事法庭),這裡曾是新加坡勞工部的辦公地點,也見證了殖民時代華裔移民湧入的歷史。
1819年新加坡作為英國貿易港口成立後,抵達新加坡的華人人數穩步增加。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英國政府於1877年在堅拿路的一家店屋內設立了中國都護府,來監督華人社區。1930年,中國都護府遷入了當時的勞動部大樓,一直負責管理在新加坡的華人事務。
這座建築同樣是一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同時融合了一些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在柱頂和立面上可以看到典型的幾何圖案,例如圓形和矩形圖案。
地址:3 Havelock Square, Singapore 059725
Former Nanyang University
Buildings

南洋大學,俗稱南大,是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也是新加坡第二所大學。
前南洋大學圖書館和行政大樓、紀念館和拱門不僅是對最初南大的紀念,也見證了新加坡華人社區為了讓青年人能夠接受華文高等教育,進行的不懈努力和貢獻。

南洋華僑領袖陳六使和他一手創立的南洋大學
如今,在南洋理工大學的校園裡及附近,大家依然可以許多南洋大學留下的歷史,特別是更名為「華裔館」的原南洋大學圖書館和行政樓,仍然在向大家展示著海外華人的奮鬥歷史。
地址:Jurong West Street 93(南大牌坊)
46 Nanyang Ave, Singapore 639817(華裔館)
Former Admiralty House

老海軍部大樓包括一座兩層樓的主樓和一座擴建的一層翼樓。這裡曾駐紮過新加坡的主要軍事指揮官,它見證了附近的前新加坡海軍基地的發展,也體現了新加坡的軍事歷史。
這座建築是典型的工業美術風格,包括上層優雅的裸露磚外牆、懸挑檐的高聳屋頂,以及建築的不對稱平面圖。
地址:345 Old Nelson Road, Singapore 758692
The Cathay

國泰,曾被稱為國泰大廈,是新加坡第一座摩天大樓和第一家有空調的電影院,在它竣工的1941年,這座16層高的公寓曾是英屬馬來亞最高的建築。
這座建築採用了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設計,這種風格是二十世紀初新加坡最流行的建築風格,老丹戎巴葛火車站和老福特工廠均是此風格的建築。今天國泰的外立面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設計風格的特色,比如圓形和階梯式牆壁、幾何形制的開窗等。
地址:2 Handy Road, Singapore 229233
St Joseph's Church

聖約瑟夫教堂,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這裡曾是葡萄牙傳教團在新加坡傳教的最主要的教堂。
聖約瑟夫教堂按照拉丁十字的平面圖建造,採用新哥德式風格設計,教堂的外立面採用了典型的葡萄牙藍白瓷磚裝飾。聖若瑟教堂還擁有新加坡最大的宗教彩色玻璃窗之一。
地址:143 Victoria Street, Singapore 188020
Tou Mu Kung

斗母宮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廟,供奉道教神祇九皇爺。這座位於實龍崗的寺廟,除了滿足附近福建和潮州社區的精神需求外,還吸引了來自全島各地的大量信徒,尤其是在農曆九月為紀念九皇爺而舉行的盛大慶典期間。它的存在也預示著二十世紀初來自中國的移民開始向新加坡郊區的擴散和發展。
斗母宮於1921年建成,寺廟的創始人和土地捐贈者都是福建人,最初按照傳統的閩南建築風格設計和建造的,屋脊高高翹起、飛揚靈動,是為「燕尾脊」。但在隨後的翻修中,它的設計引入了潮州建築特色,因為住在實龍崗上游地區的許多人都是潮州移民。所以現在斗母宮的屋脊比較直,已經沒有閩南建築的典型特徵。
雖然1998年時由於道路拓寬工程,斗母宮的常設舞台已被拆除,但每年盛大的節日期間,斗母宮仍繼續架設臨時舞台,進行傳統戲曲表演。
地址:779A Upper Serangoon Road, Singapore 534648
Church of St Teresa

聖特蕾莎教堂位於Bukit Purmei的一座小山坡上,最初是為了滿足居住在該地區的講閩南語的天主教徒的精神需求而建造的。
這座建成於1929年的教堂,是新加坡唯一一座具有羅馬-拜占庭風格的天主教建築,其特點是廣泛使用大圓頂、圓頂和拱門。
地址:510 Kampong Bahru Road, Singapore 099446
Former St James Power Station

聖詹姆斯發電站是新加坡第一個燃煤發電站,它仍然是殖民時代新加坡現代化和城市發展的一座紀念碑。
聖詹姆斯電站的顯著特點就是它的紅磚外牆和一排排的落地窗。前立面突出的高聳煙囪時刻提醒著建築物的曾經的用途。聖詹姆斯電站2005年進行了一次重大翻修,並於2006年向公眾開放,成為新加坡最大的娛樂中心之一,這裡現在設有多家夜總會和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