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議題在新加坡社會越發受到關注。(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近幾年來,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由於冠病疫情之故,在新加坡社會越發受到關注。
各項防疫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確定性,人們和外界的接觸突然大大減少。
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生活方式出現巨大轉變,人們的情緒難免變得有些不安和焦慮。
疫情到了現在總算趨緩,那新加坡人的心理健康又如何了呢?
近期兩項針對新加坡人心理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人的整體心理健康雖然稍有起色,但還不太理想,有一個年齡層的新加坡人特別令人關注。
未滿40歲的「宅男宅女」增加了
今年初,健康科技服務公司Telus Health收集了1000名新加坡人的反饋,調查主要圍繞四大環節:
新加坡人在多大程度上避免與他人接觸;
新加坡人控制情緒的能力;
通貨膨脹及財務負擔如何影響新加坡人的心理健康;
疫情暴發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什麼變化。
整體來看,受訪新加坡人的心理健康指數為61.6分,比起去年4月的60.2分、和去年9月的60.5分稍有進步。

相較於超過50歲的受訪者,年齡未滿40歲的受訪者避免和人共處或接觸的機率多出80%。(海峽時報)
調查對心理健康指數的定義是,分數越高就意味著精神狀態更好,心理健康亮紅燈的風險也比較低。
換言之,國家平均心理健康指數介於50至79分之間,即心理狀態還有些緊張(strained)。
(編按:0至49分為非常憂慮;80至100分則代表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調查也按年齡層將受訪者劃分成兩大群體:40歲以下,以及50歲以上。
若對照這兩組受訪者的反饋結果,就會發現年紀越輕的新加坡人似乎更憂心忡忡,而且這兩個群體心理狀態的差距相當懸殊。 調查得出兩個結論:
相較於超過50歲的受訪者,年齡未滿40歲的受訪者避免和人共處或接觸的機率多出80%;
年齡未滿40歲者難以控制個人情緒的機率,也比年滿50歲者多出兩倍。
工作壓力、家庭負擔都影響心理狀態

報告計算出心理健康指數,是為了告知僱主,並呼籲政府多多關注及改善員工的心理健康。(商業時報)
雖然調查沒有具體揭露,40歲以下的受訪者基於什麼原因才會給出上述答案,但紅螞蟻參考和解讀報告中的相關數據後,推敲出以下三大因素:
① 工作壓力
相較於50歲以上者,大部分未滿40歲的新加坡人相信還未到退休階段,長時間工作、承受壓力,自然而然會造成負面情緒積累。
換個角度想,過度忙碌和操勞,也可能會使人沒有多餘的精力與他人社交。
去年一項美國調查反映,新加坡人投入很多時間在工作上,甚至累壞身子到了過勞的地步。
② 照顧老小

相較還未有小孩的受訪者,為人父母者避免與他人接觸互動的機率多出四成。(海峽時報)
這項調查除了把受訪者分為兩個年齡層,報告中還出現了一個關鍵字:家長。
下列兩項吸引眼球的數據,就與育有小孩、已成家的受訪者:
相較還未有小孩的受訪者,為人父母者避免與他人接觸互動的機率多出四成;
家長在控制情緒方面遇到困難的機率,也高出五成。
這種數據或許不令人意外。養育孩子需要勞心勞力,白天工作、晚上陪兒女,幾乎沒有時間留給自己。
倘若是還需要照顧年邁父母的夾心層,所面對的挑戰就更大了。令人擔憂的是,需要「拖老帶小」的夾心層在新加坡社會其實非常普遍。
③ 財務負擔
說到養父母和孩子,妥善的財務規劃至關重要。早前就有調查說,新加坡人常常會因金錢問題無法睡個好覺。
Telus Health的調查結果顯示,相比那些有應急儲蓄(emergency savings)的受訪者,沒有應急儲蓄者在控制情緒時面對難題的機率多出一倍。
調查也說,坦承人際關係變差的受訪者當中,每五人就有超過一人把這個現象歸咎於財務壓力。
青少年因抑鬱症狀平均缺課24天

(聯合早報)
另有調查發現,產生焦慮情緒的新加坡人似乎有年輕化的跡象。
去年4月至6月,杜克—國大醫學院和心理衛生學院針對990名新加坡家長展開調查,以了解他們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調查發現,約16%青少年出現至少抑鬱或焦慮症狀,他們的年齡介於4歲至21歲。這些青少年因此每年平均缺課190個小時,或相等於24天,學業成績也退步約63%。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有心理狀況的青少年,只有15%曾向專人求助。
調查同樣沒有進一步透露青少年缺勤或生病的原因,只提出「及早干預的重要性」。
邁入後疫情時代,新加坡青少年和年輕人要面對的問題,預料還會接踵而來,如何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也因此成為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