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販文化去年底申遺成功,為小販行業注入強心劑,民間和官方近年來對新加坡本地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方興未艾。列入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項目數量,兩年多來增至97個,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去年第三次為清單添加的項目中,包括撈魚生、粿汁、印族花環製作,以及手工牌匾雕刻等。

撈魚生討個好兆頭,是新加坡華人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檔案照)
對於新加坡人慶祝農曆新年時的必備項目撈魚生列入清單,本地美食家林益民說,華人祖輩從中國南方過番南洋之前,就有吃生魚片的習俗,但這道簡單的小吃來到南洋後,尤其在新加坡,進一步發揚光大。上世紀60年代,這道菜經合稱「四大天王」的本地粵菜名廚譚銳佳、冼良、許國威和劉育培改良,再配合撈魚生時喊吉祥祝語以帶動氣氛,令它逐漸發展為亞洲聞名的農曆新年應節菜肴。
不過,今年的魚生受冠病疫情影響,會跟往年的撈法有很大不同。為了做好佳節防疫,政府近日發布新規,食客在餐館撈魚生時必須戴著口罩,並且不能像往常邊「撈起」邊說吉祥話等。

資訊科技創意專家編寫了代喊吉祥語的軟體,讓人們戴口罩防疫也能感受到歡樂氛圍。圖為軟體介面。(檔案照)
「撈起」時不能大聲喊出吉利話和祝語,顯然會影響過節氣氛。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對想撈魚生的國人提出建議說,比如除了在心中默念祝語,也可以下載應用讓手機代喊「發啊」等吉祥語。李總理說,「你點一下它就幫你喊出來了,可能喊得比我們還要標準,更加吉祥。」
也有餐館表示,會集思廣益,看如何讓食客能繼續安全地收到「撈起」的祝福。比如可能簡化過程,服務生端上魚生時,不再像往年一樣,每放一個配料就搭上吉利話,而是端上魚生就後退,恭祝食客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就好。
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項目可歸納為六大類,除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大分類,即「口述傳統與表述」「表演藝術」「社會習俗、禮儀與節慶」「大自然和宇宙的知識與習俗」,以及「傳統手工技藝」,還包括一項額外的「飲食文化遺產」類別。
文物局於2018年4月列出清單中的首50個項目,旨在記錄、保存及傳揚新加坡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包括小販文化、南音、馬來皮影戲,以及清明祭祖、龜嶼進香等節慶習俗。

華人手工牌匾雕刻手藝去年列入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嚴宣融攝)
文物局研究團隊之後繼續挖掘資料,透過全國調查並向文史專家及民間組織等徵集反饋,不斷壯大清單。前年3月和10月,清單增添20個和18個項目,包括歌台、印族藍果麗(rangoli)沙畫、馬來粽(ketupat)製作等;去年11月,清單再添九個項目。

印族藍果麗(rangoli)沙畫前年已列入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Roots.sg網站)
文物局副局長:肯定傳承人和實踐者貢獻
這些項目列入清單,不僅代表它們受肯定為新加坡多元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意味它們往後有條件爭取像小販文化那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它們的實踐和傳承者也可獲提名,角逐「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獎」。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政策與社區)陳子宇說,該局希望藉此清單肯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和實踐者的貢獻,提高國人對本地活生生文化遺產的認識和欣賞。
「清單中呈現有關項目的研究資料,涵蓋它們的歷史、現行表現方式,以及所面對的挑戰。這有助文物局推出戰略和措施,以及開發與實踐者的合作項目,促進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