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生活書店新加坡分店紀事
20世紀30年代,日寇鐵蹄踐踏中國的美好河山,許多南來文化人把華族文化和抗日宣傳帶到當時的英屬馬來亞及新加坡。戰爭的槍炮聲一下子把南洋各地華僑的心與祖國聯繫在一起。本文就戰前戰後兩家新加坡華文書局的內部資料作一些收集和疏理,以期讓讀者能從書局「內幕」中窺視到格局,乃至時局。
時局動盪時期創立《生活書店》
在1957年出版的《新加坡書業公會十周年紀念特刊》有一篇題為《星洲書業概況》的文章,詳細描述了本地自戰前開始興起的中文書業:「一二八戰役,上海商務毀於炮火,星洲分館再維持經年,即自動結束,乃委上海書局為特約代理分莊。二年後南洋書局創立時,改委南洋為英荷兩屬總代理。自九一八抗戰以後,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物頗受僑胞所歡迎,該店乃於一九三九年九月在大坡大馬路一八六號設立分店。迨一九四零年間,商務又捲土重來,承鼎生活分店復館,生活分店乃另賃吉寧街馬華教育用品社樓下繼續營業,至星洲淪陷即行收盤。」

▲《生活書店史稿》
生活書店史稿編輯委員會編撰的《生活書店史稿》一書刊印一幀舊照片,其說明文字曰:「生活書店新加坡分店舊址」。大坡大馬路186號舊店屋已在上世紀新加坡舊城改造中拆除,舊址在今時的芳林苑組屋一帶。生活書店是一家對中國出版史影響深遠的書店,它的前身生活出版合作社誕生於1933年7月的上海,當時正值中華大地遭受外敵入侵之際(九一八抗戰爆發於1931年,一二八戰役發生於1932年)。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之前,生活書店總店在上海,外埠只有漢口和廣州分店。淞滬會戰之後,總店遷至漢口。至1939年8月,生活書店分店已達30餘處,遍布中國後方大小城鎮。

▲戰前位於大坡大馬路的
生活書店新加坡分店
由鄒韜奮等人創辦的生活書店,管理自成體系。書店秘書處定期編撰刊印《店務通訊》,它是生活書店的一分內部刊物,為後人研究生活書店發展史留下寶貴的資料。《店務通訊》在1938年1月22日於漢口創刊,漢口淪陷後在重慶繼續出版。油印16開本,第1期至第90期為周刊,第91期起改為半月刊。至1941年1月31日於重慶停刊,共出版108期。1948年4月,在香港復刊,但只出了3期。1948年10月,生活書店與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在香港合併成三聯書店。後來,三聯書店領導機構內遷中國北部解放區,《店務通訊》停刊。
《店務通訊》反映書局和時局
1938年2月24日下午5時,生活書店在重慶分店舉行社員大會,選出杜重遠、胡愈之、王志莘、張仲實、沈鈞儒、甘蘧園、李濟安、王太來、金仲華、鄒韜奮、徐伯昕、邵公文為理事。該年從12月27日至31日一連五天,生活書店總管理處召開營業會議,作出決議。在決議之三《關於劃區管理業務問題》中提到:「划上海、浙、皖、贛、閩、粵、香港、新加坡為沿海區」,以香港為分管理處,管理區內業務,以上海為造貨發貨中心。在決議四《關於分店、支店調整問題》中具體計劃:「沿海區除上海、金華、麗水、立煌、南昌、南平、香港外,增設溫州、屯溪、遂州、梅縣、汕頭、新加坡」分店。自此,生活書店新加坡分店成立計劃在落實之中。
1939年6月6日,生活書店總管理處接到星洲發來的電文:HOUSE SETTLED(屋已租妥)。6月26日,甘蘧園乘搭法國輪船亞多士號赴星。7月初,準備發貨:從香港「發星島貨,卅箱在啟運中。」7月29日第五十八號《店務通訊》刊出詳實的星洲分店動態:「已租定大坡大馬路一八六號為店址,適為書業集中之地。全屋系四層樓鋼骨水泥建築,內設電梯,外觀宏偉。租金每月叻幣三百二十元,合國幣千元有餘。現正在裝修中,預計八月十五日開幕。擬舉行開幕紀念廉價二星期,本版書售叻幣三折。星店電報掛號為『LIFPUBCO』。」電文中還附上了店址的英文地址:186 South Bridge Road, Singapore, S.S。
同年8月5日第五十九號《店務通訊》刊文:「星店本版貨前後共發三批,計二十五箱,外版貨尚在滬配辦,士俊同事已首途赴星,世楨同事亦擬即日起程,一候人貨在日內到達,決定在八月十五日正式開幕。」包士俊於8月3日從香港乘搭霞飛將軍號輪前來新加坡,全世楨則因負責外版書配備而延後赴星行程。
該年9月16日第六十五號《店務通訊》刊《半年來的服務工作》指出,生活書店按其工作計劃列出三項主要工作事項:「一、舉辦戰地文化服務;二、設立文化工作問訊處;三、舉辦海外華僑服務。」「關於華僑服務方面,原來所擬的計劃,已交星洲分店去斟酌情形處理,現在還沒有具體的事實可以報告,暫略。」9月30日第六十七號《店務通訊》之《分店簡訊》報道:「星店已於九月九日正式開幕,營業甚佳,每日平均收入叻幣一百三十元左右,合國幣千元以上。」
10月28日第七十一號《店務通訊》報道新加坡分店情形:「星店在開幕前各事均有充分準備,但以外版貨誤裝『野雞』輪船,致一再延期開幕。時以國際風雲突變,當地政府對於書刊檢查更見嚴格。原可一面送審,一面發售,但自時局緊張後,必須先經審查,始可發售,因此開幕時所陳列之書刊,不能完備,致營業大受影響。現在正多方設法,以資補救……」
11月22日,生活書店新加坡分店為推進業務、擴展發行網,特「登報徵求南洋各埠特約,以資推廣,登報後數日內已有十餘處來函接洽。」從12月1日起,甘蘧園「起程赴外埠推銷日記及本版書刊。聞此次擬往商埠為:馬六甲、談邊、芙蓉、吉隆坡、巴生、安順、金寶、怡保、太平、大小(『小』誤植,應為『山』)腳、檳榔嶼等處,預料收穫必大,又,星店在大世界夜市場(系平民商店)設立支店,每月營業額二百餘元(叻幣),除開支外,可獲利六七十元。為數雖微,但此系用極法子榨出來的心血錢,故而彌覺珍貴雲。」
戰爭風雲聚集,時局愈益緊張。「新加坡分店原定八月初開幕,故自八月一日起,港店亦即將所有新加坡一帶的批發戶,劃歸星店處理。……但星店終因貨運發生意外,展至九月九日才開幕,而開幕伊始,適逢歐戰(二戰)爆發,當地政府宣布入於戰時狀態,書報雜誌之進口,檢查更嚴。」在該年12月20日統計的新加坡分店《工作人員一覽》名單為:「甘蘧園、包士俊、全世楨、江明深、凌輝雲、張接奎、賴志青、黃秀峰、亞四、李英傑。」其中除了前三位是經香港派來的,其他人為當地聘請。
1940年2月10日第八十五號《店務通訊》報道:「近聞星店營業日趨好轉,門市每天平均可售四五十元(叻幣)左右,開支勉可維持。一俟開辦時挪借之債務還清後,即可有餘款供給滬港兩地造貨之需雲。」該年年初,甘蘧園重新當選為生活書店理事,《第六屆候選人之介紹》「理事甘蘧園:前本店副經理,現任東南區管理處主任,本屆理事。兩年中創立港、星等店,功績甚大。」
4月30日第九十三號《店務通訊》報道:「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一行五十四人,由團長潘國渠先生領導來渝,進行宣慰工作。總處為對該團表示敬佩與歡迎起見,特選贈新書及各種雜誌五十四份,並附慰問信各一,略表微忱。」
《百期紀念特輯》折射戰局波及
《店務通訊》之《百期紀念特輯》「分店近況」欄目,報道港店營業困難後寫道:「星店亦以受歐戰影響,貨件進口不易,以致新貨不能源源接濟,於妨礙營業甚大。現已決定將原有餘屋分租,以資節省開支,併兼營文具、教育用品,及另設服務股,以輔助業務之發展而求自給自足。開服務股之主要目的為擴大海外之服務網,其任務為:代辦中外圖書、雜誌、報紙;協助華僑青年回國升學事宜;辦理委託出版圖書、承印書刊及各項印刷品等等。」
9月30日第一〇一號《店務通訊》報道:「自星洲統制貨物進口條例頒布後,書籍亦在限制之列,因之星店貨源供應甚感困難。雖則在上半年本店已領得一紙進口許可證,但貨未抵埠,按最近頒之條例,又將無效,刻已在進行交涉寬限中。」同期刊香港分店結束業務的報道,甘蘧園等四人留港處理相關事宜。
12月15日第一〇六號《店務通訊》報道:「星店為節省開支起見,已將原有門面出頂,另遷吉寧街一六八號 (168 Cross Street, Singapore, S.S) 營業。按吉寧街為書肆集中地段,市面頗好,有開支則可節省不少。」
1942年春節,日寇侵占新加坡。此時,新加坡生活書店分店已歇業。本地員工就地遣散,南來新加坡創辦分店的包士俊則與郁達夫一起在荷屬東印度的蘇門答臘避難,戰後回到新加坡。甘蘧園則居留香港,晚年返回中國。戰前的生活書店新加坡分店雖然開店營業時間不長,但它為本地華文書店史和華文傳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戰後本地書店業培養了骨幹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新加坡書業公會十周年紀念特刊》,新加坡書業公會出版,1957.
[2]《生活書店史稿》,三聯書店出版,2007.
[3]《店務通訊》(書店管委會編印),年份見內文。
[4]《上海書局會議紀錄》,新加坡上海書局自1945年新加坡自二戰光復後的手寫會議紀要,未出版。
(作者為本地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