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張澤鼎、立才中學學生黃康祐以及南僑小學學生陳睿志。(圖:受訪者提供)
無論是校園活動報道,還是詩詞創作、生活隨筆,都是學生們記錄生活和表達自我的方式。本地一群年輕學子通過投稿到《好Young》教育欄目,分享他們的校園經歷和獨特視角,從而收穫自信與成長。
來自立才中學的中四學生黃康祐的校園新聞報道之旅,起源於去年的一次課堂學習活動。他告訴《8視界新聞網》,當老師要求全班寫校園活動報道時,他就開始瀏覽《好Young》教育欄目和《8視界》網站,學習新聞寫作技巧。
沒想到人生第一篇新聞報道不僅脫穎而出,還獲得老師舉薦投稿後順利獲選發布,令他甚感自豪。
自此,黃康祐對報道校園活動產生了濃厚興趣,還主動提議報道青年節、外展訓練營等多項活動。
他認為,這類報道不僅是在記錄校園活動的美好回憶,更是一種與同學交流的機會。
「因為我可以(在採訪過程)聽到不同人的想法,有時候他們的想法跟我不一樣,就會引發我去思考。」
此外,他還會將報道分享到社交媒體Instagram限時動態,得到同學們的點贊,進一步激勵他繼續投入到報道撰寫中。
蘊含在古詩詞中的生活感悟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大四學生張澤鼎則從小開始接觸古詩詞,六年前更是通過閱讀、網上工具等,自學古詩詞的格律和押韻。
他坦言,創作初期的確會模仿古人的詩詞寫作,運用裡頭的意象和典故。後來發現自己跟成年人或古人相比,生活閱歷遠遠不足,他才開始自我調適,以新加坡年輕人的身份和視野出發來進行創作。
上大學後,他也在中文系開辦的課程中接觸到早期的本地舊體詩,發現人們早在那個時代就利用本地獨有的風土人情,甚至是馬來語入詩。
「所以我覺得古詩詞這個體裁本身是很有包容性、有生命力的,它不是很死板、一成不變的。」
他表示,如今他的創作靈感多來自於生活中的經歷與觀察,這既可是天橋上的九重葛,也可是在本地過中秋、慶端午的經歷,甚至是假期旅遊時所見識的山水風光。
張澤鼎認為,儘管創作古詩詞有一定門檻和技巧要求,但他不覺得古詩詞是曲高和寡的。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讓更多年輕讀者了解古詩詞。
「他們會知道,新加坡也有人在積極創作這些(古)詩詞,而且看上去好像沒有那麼難、那麼的讀不懂。可能他們也會想去嘗試,或者有更多興趣去讀別人的詩詞作品。」
除了高等教育學府的學生和中學生,也有小學生小小年紀就頻頻寫作,積極投稿,南僑小學三年級學生陳睿志就是其中之一。
他認為,創作不僅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也能記錄生活,如今他每天都主動寫一篇小短文,未來希望持續記錄自己的成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