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漢語·樂在學習》一套有四本。引起爭議的內容,出現在第四本的「警察局」單元。(聯合早報)
作者 洪姨
2024年歲末,有人爆出消息,新加坡一家著名且悠久的出版社名創教育出版的華文學習工具書《通用漢語·樂在學習》 出現令人不安的內容,例如「他被刀刺死了」「他非禮我」「他搞婚外情」「他的婚姻失敗了」「拋棄孩子」等等。

(臉書截圖)
出版社很快出來回應說這一系列的工具書不是給孩子用的,而是給成年人或年輕的華文初學者用的。 出版社還解釋,這些工具書是以成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場景來設想詞彙和句子,包括婚姻、職場、廚房、購物等等。引發爭議的內容,出現在第四本的「警察局」單元。
這樣解釋聽起來好像也很合理,洪姨暫時沒有找到完整的工具書好好審視,因為這本工具書已經下架。
不過根據媒體和網民的爆料,設想我這個成年人是課堂里的學生,看到上面的一些句子,還是會覺得怪怪的啊!
有很多更貼近生活的場景
生活和職場的場景對話,我設想中就可以有很多。無論是談工作、在茶水間相遇、在午休出去吃飯,甚至上下班的交通情況,都有很多對話可以設置。

職場上的茶水間是最多員工聊天與寒暄的場所。(海峽時報)
可是,為什麼非要有警察局一章?而且內容還以離婚、拋棄妻子、被刀刺死、非禮、謀殺這些很罕見也算是極端的場景作為對話例子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啊。
如果這些句子在課堂上學會了,卻在生活中很少用到,豈不是很容易忘記?
難不成為了熟記,我在看到同事或鄰居的時候,就試著開口說:「你好,不要非禮我,哈哈哈」 「嗨,好久不見,你搞婚外情是嗎,嘻嘻嘻」?
語言必須能現學現用
學習華語的成年人,一定是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用得上的場合能自然表達,無論是職場和同事問候、和上級寒暄、在餐飲場所對話、和學校老師談孩子的事、和鄰居或社區居民打招呼,甚至在巴剎和小販詢問價錢,該學的、可以學的、好用的句子學不完。不明白出版社是根據什麼決定拿那些極端的句子做教材。

在新加坡的濕巴剎,攤販與顧客多以華語交流。(聯合早報)
好奇之下,洪姨看了看網上留言區,發現很多人猜測工具書的編輯一定是晚間報紙的忠實讀者,才會老是想著謀殺案強姦非禮案的。不過這肯定是搞笑啦,書籍出版有自己的把關,如果不是頭頭同意不可能這樣寫。
還有一種官方說法是,「這些短語由於經常會出現在兇殺案、夫妻離異等社會新聞里,因此有助成年人理解新聞內容」。所以千錯萬錯,都是新聞的錯?
洪姨想破了頭,唯一想到的理由是那些句子有可能是從外國的教材直接翻譯過來的。
想想,那家出版社是國際公司,國外現在不也掀起學華文的熱潮嗎?或許在歐美也有類似的出版物,那教材一定也要融入當地社會的尋常生活嘛,那麼,離婚啊、非禮啊、命案啊,是不是都比較常見?
哎,讀者別說洪姨偏見,實在是這些事情在紅毛人的社會,感覺比較多,至少比新加坡多嘛。
應適應社會常見的情況
無論如何,語言教材這種東西,一定要適應新加坡社會比較常見的情況,學了才有用嘛。
否則我上了幾個月的課,學完第四本,為了能熟記並活用內容,遇到鄰居的時候,逼自己和他們練習對話:
「林先生,早安,你的女兒昨晚有被非禮嗎?」
「張太太,我的兒子說他想逃避現實,拋棄妻子。」
「黃小姐,你的丈夫很英俊,你們一定不會婚姻失敗。」
「陳大哥,這麼多天沒看到你,我還以為你被刀刺死。「

(聯合早報)
那麼,這個初學華語的成年人,一定活不了太久,或者很快就被打到進醫院。
知道情況的鄰居肯定也會瞪大眼睛吐他一句: 「晦氣!大吉利是!你不要再學華語了,speak English to me OK?!」
這種華語既不通用,又怎麼讓人樂在學習呢?尷尬在學習才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