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慈善組織「救助兒童會」
公布的報告顯示
新加坡獲選為全世界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
救助兒童會
1919年成立的「救助兒童會」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聯盟,在全世界擁有28個成員組織,在125個國家開展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由女性創立的發展組織,每年的運作資金近13億美元。
救助兒童會以直接干預、培訓、調研和倡導宣傳等方式幫助處於邊緣的兒童和青少年,通過項目實施,我們獲得保護兒童、促進兒童權利的最佳實踐經驗,創建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為政府制定有關兒童的政策提供參考和技術支持。
這一調查主要從死亡率、發育遲緩、剝奪教育權利、兒童勞役、早孕、童婚、兒童兇殺率以及衝突致無家可歸的情況等八項指標進行評分。
在滿分1000分中,新加坡獲得了987分,遠高於挪威、瑞典和芬蘭等歐洲國家。

從國家立法,到人文環境,從對硬體設施的投入到全民愛閱讀的氛圍,方方面面的合力,塑造了新加坡無與倫比的兒童發展空間。
在新加坡,有西方對兒童的愛與尊重的態度,又保留了東方人追求精湛學術成績的傳統。
那麼新加坡到底從哪些方面都為孩子考慮到了呢?
立法保護
新加坡視兒童為國家的未來,而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
要保護孩子,但保護兒童不等於溺愛,在新加坡,父母有義務管教兒童,完善的兒童保護法案則時刻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無論是在教室內為未成年人授課的老師,還是與未成年人有接觸的員工,從錄用過程開始就有著嚴格的審核。
入職後定期接受兒童保護政策的培訓(強制性培訓),學校也會同家長及合作夥伴積極溝通,確保方方面面都能理解並執行兒童保護政策。
雙語環境

上世紀60年代,英語被確定為新加坡政府用語。而新加坡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華人,所以中文也是新加坡四大官方語言之一。對於英語初學者或英語不熟練者來說,這種得天獨厚的雙語環境,營造了最佳的過渡區。
社會安全&食品安全
2018年,全球國家安全指數排名中,
新加坡排第一,
食品安全也排名全球第一。
這樣的生存環境,不僅讓本地家長更支持學生自己對社會的探究活動,更讓留學生父母倍感踏實。不得不說,接近中國的飲食習慣,會讓中國學生迅速找到家的感覺。
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新加坡,很多圖書館、大型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都設有兒童專區,尊重兒童的學習興趣,並定期組織各類講解活動。
在新加坡,大型政府設施中的兒童區域絕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用心在做。從場景設計到教學內容的選擇,都會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特點。

兒童友好的硬體設施
商場內高大上的母嬰室、樓梯的雙層扶手(矮的扶手為兒童而設)、洗手間內有為兒童設置的矮洗手台、無障礙通道等。
培養自理能力的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中也能更好的培養自信,認可自我。
父母陪讀政策
新加坡的「陪讀政策」也是吸引人的一大點。
新加坡政府為了確保其擁有正常的學習、生活以及安全問題,給予海外學生(幼兒園、小、中學)家人陪讀的政策,陪讀人選可以是母親,奶奶或者是外婆。在新加坡以母親陪讀居多。
國際化、多元化
華人新移民、馬來族、印度族、土生華人、歐亞族……通過短短十幾天,學生就能體驗到不同民族文化。
新加坡現代化程度高,但與此同時,並沒有丟失文化層面的發展。新加坡包容、多樣的社會環境吸引著全球各地的人才。讓孩子從小提升國際視野,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完美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