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他主要做著兩件事情:
一件事是,開發衰老標誌物:包括甲基化時鐘、炎症標誌物、生理指標,甚至是面部識別,儘快識別出那些加速衰老、亟需干預的老年人。
另一件事,在人類身上測試對動物模型有效的延壽干預措施,先是運動干預和比較安全的天然產物,如AKG、NAD+前體;之後再嘗試激進一些,挑戰抗衰老的「金標準」——雷帕黴素類似物。

科學的進步並不僅僅造福少數人,尤其是抗衰老科學,出現就是為了惠澤眾生的。甘迺迪教授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他希望自己找出的干預措施是經濟便捷的,能夠真正做到普適。
甘迺迪教授十分關心中國的抗衰老事業,早在2009年,他便受邀擔任廣東醫學院(現稱廣東醫科大學)衰老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廣東醫學院報》的新聞報道
今次,甘迺迪教授受到時光派約請,從繁忙公務中抽出寶貴時間。在首屆衰老乾預論壇上為中國熱衷抗衰老事業的朋友們,介紹了抗衰老研究最新進展,還毫無保留地分享了新加坡對抗衰老的成功範式。

新加坡現在的人均壽命已達83歲
說過「我們並不打算只讓億萬富翁延長壽命,而是要讓所有人壽命更長」的甘迺迪,還能為全人類抗衰老事業帶來多少驚喜?
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