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經絡理論,身體有十二經脈,與十二臟腑相對應,其中六條經脈循行於手。
人的五指指尖各有經穴,各穴位分別對應人體不同內臟。當手指上一些穴位出現疼痛或敏感反應時,提示其相對應的臟腑或經絡循行的部位可能出現病變。

五指指尖各有經穴,分別反映全身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iStock圖片)
養生保健中醫診所醫師林麗明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如果臟腑功能受某些致病因素侵襲,經脈循行的路線和所隸屬的穴位上,就會表現出各種症狀。
她解釋,拇指是手太陰肺經循行部位,當肺病變時,如咽痛、咳嗽等,按壓拇指的少商穴,就會比較敏感或疼痛。食指是手陽明大腸經循行部位,當大腸經循行部位病變時,如熱病、手指麻木等,按壓食指上的商陽穴,就會比較敏感或疼痛。

我們的身體有十二經脈,與十二臟腑相對應,其中六條經脈循行於手。
經循行部位病變會疼痛
中指是手厥陰心包經循行部位,當心臟病變時,如心痛、昏迷,按壓中指上的中沖穴,就會有反應或疼痛。無名指是手少陽三焦經循行部位,當三焦經循行部位病變時,如頭痛、目赤、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疾病,按壓無名指的關沖穴,就會有敏感反應。
至於小指是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循行部位,當心臟病變時,如心悸、心痛等,按壓小指上的少沖穴就有反應;當小腸經循行部位有病變時,如乳癰、乳汁少等乳疾;頭痛、目翳、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疾病等,按壓少澤穴就有敏感反應。
林麗明說:「五指疼痛屬中醫學『痹證』的範疇。發病內在因素是因為體質虛弱,氣血不足;外在因素是因為風、寒、濕、熱等外邪乘虛侵入體內,停留在關節、經脈之中,導致氣血運行不通暢所致;或跌仆閃挫,導致經絡受損,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或飲食不節,脾胃功能受損,導致痰瘀互結於肌膚而成。」
中醫治療五指疼痛是通過辨證論治,找出發病原因,然後採用相對應中藥,包括:口服、熏蒸、外浸、敷貼、針灸、拔罐、骨傷推拿和刺絡放血等綜合治療,配合活血化瘀、散寒通絡、調養氣血、溫經通脈、消腫止痛為主,以促進經脈流暢、氣血運行,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提高身體免疫力,緩解疼痛。
臟腑功能失調 引發手指疼痛
林麗明說,手指疼痛問題多發於老年人,主要由於老年人年老體衰,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身體經絡阻塞、氣血凝滯、皮肉筋骨失養,引起手指病變。
中醫認為肝主筋藏血,肝血榮養筋肉則肢體運用自如,老年人由於肝血不足可出現手指抽筋、麻木;腎主骨生髓,骨骼是人體的支架,骨的生長、發育、修復都有賴於腎臟精氣的滋養,老年腎虧,則腰膝酸軟,手指關節不利,容易發生骨折;脾主肌肉、四肢,全身肌肉的濡養有賴於脾胃的健運,脾氣足則肌肉健壯、關節活動有力、損傷後較易恢復,老年人由於脾胃逐漸虛弱,營養難以化生氣血運輸到手指的關節,因而出現手指無力,四肢倦怠,損傷後不易恢復。
由於老年人正氣不足,氣血虧虛,陽氣虛弱,不能抗禦外邪,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阻滯經絡、關節、筋骨,導致血脈痹阻,津液停聚,久而痰瘀互結也可導致手指疼痛。
此外,手指疼痛也容易出現在長期運用雙手做同樣動作的人,如:醫院掃描的醫護人員;大量使用滑鼠、鍵盤操作的工作人士、小販、家庭主婦、裁縫、提重物的勞工、武術運動員等。
若按壓五指時感到輕微疼痛,可輕度按摩、熱敷疼痛部位或做手指伸展操,以疏通氣血經絡,促進手部血液循環,舒緩疼痛。若仍感覺不適、麻痹或疼痛加劇,應馬上停止,及時求醫。
日常該如何
照顧五指健康?
防範風寒濕邪:避免手指受寒受濕,不用冷水洗手。下雨或氣溫轉涼、病後或過勞後要保暖,不要淋雨、出汗要及時擦乾,不要直接沖涼或吹風扇和冷氣,不要長時間呆在冷氣房等。
避免長時間用手指操作同樣動作:每半小時或一小時讓雙手休息或做些手部伸展運動,預防手指關節過度勞損。
糾正不良體位與姿勢:低頭看電腦或手機每隔30分鐘要左右抬頭,並將頭部後仰30秒,然後做頭頸部的旋轉動作連續數次,之後才繼續工作和學習等。
生活要有規律:防止過度疲勞,避免外傷。手指出現病變後宜多休息。
手指疼痛期間忌食魚腥、海鮮、辛辣、油膩煎炸燥熱的食物及喝酒: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果;腎虛者可適量吃些核桃、蓮子、枸杞子等;身體虛弱者可吃些黃芪松子燉雞或鴨等。
保持心情開朗,堅持鍛鍊:八段錦、太極拳等,可提高身體免疫功能,使全身氣血流暢,避免跌倒損傷。
由於老年人正氣不足,氣血虧虛,陽氣虛弱,不能抗禦外邪等,久而痰瘀互結,導致手指疼痛。
文:葉曉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