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親戚來新加坡旅遊,吃喝玩樂N天后突然問為什麼那麼多老人還在機場,餐廳,超市工作,他們都沒有退休金嗎?國內的同齡人早就跳著廣場舞享受退休生活了。這問題一下觸及到了我心中的隱憂,雖然咱小市民基本衣食不愁(除了老婆想買LV的時候),但仍然有些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醫療教育,退休失業了都咋辦,被這些問題困擾至今,導致一直沒心思去參加本地版本的廣場舞。
按照世界銀行的數字,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6萬美元了,但它的國民福利的確低於其他同等已開發國家。雖然政府最近幾年也逐步增加了一些福利,但總體而言在這方面的政策一直很謹慎,為什麼政府有錢卻不分,這裡給大家三言兩語解釋下背後的邏輯。

福利和公平之間的取捨
新加坡建國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meritocracy,譯成中文就是精英政治,但這個翻譯好像不能準確表達政府的想法,政府心中的meritocracy指的更多的是唯能力論,讓勤奮和敢於冒險的人充分獲得市場給予的回報。而高福利(加上為了維持高福利產生的高稅收或者政府壟斷)正是這一思想的對立面,高福利高稅收雖然在能一定程度控制貧富懸殊的問題,但讓勤奮的人和懶惰的人獲得的回報差別過小,在政府看來是對勤奮的人是一種不公平, 在效果上鼓勵了平庸和懶惰,影響了國家競爭力。meritocracy的執政思維必然對高福利高稅收制度是比較抗拒的。
當然政府的想法也不一定是對的,福利也未必就沒有道理。高福利的信徒會說在今天在種贏者通吃和階層固化的世界趨勢下,meritocracy會讓貧富更加懸殊... 而且一個人是否選擇勤奮不一定跟回報有密切關係... 一個過度鼓勵競爭和適者生存的制度會拉低人的幸福感... 讓人更傾向在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中選擇後者... 等等等等。
反過來政府也無法一成不變, 也知道這些道理,這些年也逐步增加了不少福利。 根據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理論,政府在同期也逐步增加了消費稅(目前7%, 長遠目標10%)。福利和競爭的爭論目測還是會長期存在,時不時拿出來炒一炒。

謹慎的財政政策
新加坡一直是全球家庭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政府加上民間儲蓄超過GDP的50%。政府每年的預算也很少有赤字. 到今天人均外匯儲備達到超過3萬美元,穩居世界第一。到這裡有人就想,你存那麼多錢幹嘛,為啥不多花點?
作為一個典型袖珍國家外向型經濟體,世界經濟的任何波動都能讓它感受到衝擊,而它的貨幣政策不限制資金的跨境流動,利率也完全市場化,唯一控制的就是新幣的匯率,這點跟香港很相似。匯率的控制必然需要大量的外匯儲備作為基礎。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香港最後聯合大陸出手大量拋出美元穩定住了港幣,之後堅定的走上了固定匯率之路, 而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很多國家沒有足夠外匯儲備而導致本國貨幣狂跌,從此更加小心謹慎勤儉持家,平時多屯餘糧,以備不時之需。
即使沒有金融危機,財政的盈餘也能讓政府有更多市場手段調節經濟,高儲蓄率本身也有利於經濟長遠發展。在這個經濟掛帥的小國,多存點錢投資看上去是個非常自然的選擇。
但這跟福利有啥關係?有的,福利就是個燒錢的玩意,高福利很容易導致財政赤字,過高的赤字對經濟有負面影響的例子比比皆是(參考希臘)。選擇了節儉的財政政策讓國家很難走上高福利的道路。政府的想法就是:反正高福利總有一天要破產,還不如慢慢花錢,常花常有.

國民保障體系之迷
如果無論是意願上,還是能力上,都無法選擇高福利的道路,那麼如何解決國民的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