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聯合舉辦了「與鄰共話—中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圓桌會,邀請了本地學者、在新中資企業代表、媒體代表等,圍繞「一帶一路」十年成就和經驗、中新合作等議題展開圓桌對話,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本次圓桌會是為了慶祝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而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之一,也是為了為即將於十月中旬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做好準備。

圖源:大使館
「一帶一路」十年回顧
研討會開始前,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臨時代辦朱憬介紹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的基本情況,強調了「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促進全球發展和人類福祉而提出的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台和全球公共產品。
他指出,十年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基礎設施、產能合作、貿易投資、金融支持、人文交流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繁榮、民生改善、文化交流、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還展望了未來「一帶一路」的前景,表示中國將繼續與東南亞國家加強對話協商,深化務實合作,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陳剛致歡迎辭,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走過10載,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倡議,更是一個「大合唱」,得到了沿線所在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支持,尤其是中國和新加坡已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備忘錄,這次圓桌會,政學界與商界的對話將對未來「一帶一路」加快構建新格局意義重大。

圖源:大使館
中新合作展望
在圓桌對話環節,中資企業(新加坡)協會會長、中國京冶建設工程(新加坡)有限公司執行長譚志勇先生,中國移動亞太區負責人王猛先生,中遠海運國際(新加坡)董事長朱建東先生,分別從建築、通信、航運等行業的角度,回顧了中資企業伴隨「一帶一路」倡議出海的十年的成就和經驗,分享了中資企業在新加坡和東南亞的發展情況和合作機遇,提出了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面臨的挑戰和建議。
他們一致認為,中資企業要堅持全球化思維,本土化經營,合作共贏的原則,數字化低碳環保的方向,提升質量的基礎,加強風險防控,攜手共進。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虹博士從學術的角度,分析了「一帶一路」對降低沿線物流成本、加速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改善的意義,也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加強第三方市場合作;二是強化與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與對話;三是引入多邊機構和私營資本,分擔建設風險,加速帶動沿線國家發展。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CCPIT)駐新加坡代表處總代表付曉輝先生就與會學者關注的中國民營企業出海問題進行了回應,介紹了中國民營企業在東南亞發展的情況,表示中國民營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也是中新合作的重要合作夥伴,他們在新加坡和東南亞的投資和經營,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話題討論
與會人員還就中國與新加坡的合作方向進行了探討。期待中新在金融方面儘快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推出可持續追蹤的項目,同時建議中國企業走出去,也要多考慮與東協國家現有規劃的銜接,從項目惠民的角度著眼,與當地工業化項目合作;同時,借鑑本地企業優勢,讓更多的中資企業有能力有意願走出去。
與會學者和媒體還就如何避免「一帶一路」在傳播中污名化、中國政府如何掌握「一帶一路」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智慧的包裝與全球發展倡議的故事深入人心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建議區分內外,活用話術,充分利用自媒體,藝術地講好中國故事,讓沿線國家人民增強獲得感。

圖源:大使館
本次圓桌會是中新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一次有益的交流和對話,為深化中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為推動「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為促進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