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新加坡食品局正式成立之際,也為我國的食品安全保障定下「30·30願景」:
到了2030年,新加坡出產的農產品預計會占國人營養需求的三成。其中兩成來自蔬果,另外一成來自魚肉和雞蛋等所含的蛋白質。
這個目標能否在六年內如願達成?
國立研究基金會曾在去年7月舉辦的一場討論會上,探討過這個課題。
與會專家認為,要實現目標,當前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
必須減少食物浪費;
改變人們對美食的看法,以及
研發替代食品的財務可持續性(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政府也設定另一個目標,就是在2030年前,將送往垃圾填埋場的廢物量減少三成。國家環境局數據顯示,食物垃圾目前占據了垃圾總量的約12%。

數據顯示,食物垃圾占了新加坡製造的垃圾總量的約12%。(海峽時報)
在新加坡邁向更能自給自足的道路上,食物浪費的問題卻依舊顯著,兩者之間顯然相互牴觸。
新加坡之所以會有食物垃圾,部分原因來自被丟棄的「醜陋食物」(ugly food),而這些食物往往還能食用。
「丑菜」還沒到消費者手中就被淘汰
世界自然基金會最近發布的一項報告揭露,全球每年有近330萬噸的食物被浪費,當中蔬果業就占了超過三分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農場近半的食物浪費源自於農產品被採收前。
該報告指出,農夫因認為蔬果的外觀未能達到顧客的標準,因此自行淘汰將它們留在農田裡。

本地農業食品業業者說,從採收蔬果到包裝的質量檢查過程中,已造成三成的浪費。(聯合早報)
有本地農業食品業業者坦言,他們也會執行類似做法。據他們統計,從採收蔬果到包裝的質量檢查過程中,已出現三成浪費。
這些「丑菜」和「丑果」還沒進入市場就已被認定過不了關。但那些順利進到市場上售賣的蔬果,還是會經歷來自消費者的另一輪「審美」。
2016年,新加坡一項收集1000名國人反饋的調查發現,有八成反饋說一般只會購買看起來新鮮或品質好的蔬菜水果。
另外,超過半數直言,他們不會買凹凸不平或脫色的蔬果,當中四分之一甚至不願意吃。
弔詭的是,六成受訪者坦承,他們明白這樣挑三揀四的行為會造成食物浪費。
過去幾年儘管沒有更新的相關數據,但只要到巴剎或超市走一趟,還是能看到消費者在蔬果區嚴格挑選,或觸碰果皮檢查是否有凹陷的景象。
從這類觀察中不難察覺,要改變人們「不吃丑菜」的觀念,並非易事。

報告指出,農夫因認為蔬果的外觀未能達到顧客的標準,因此自行「淘汰」把它們留在農田裡。(海峽時報)
「丑菜」被浪費的問題之所以棘手,還有另一個關鍵:它絕對是可避免的。
根據國家環境局曾公布一項調查,食物垃圾約占新加坡家庭每天處理垃圾的一半,其中超過一半的食物垃圾是可避免的,前提是每戶住家避免過度購買、過度訂購或過度烹飪。
有數據顯示,本地每戶人家每周產生的可避免食物垃圾,相當於2.5公斤。
過度購買或訂購,可能就會導致蔬菜或水果稍微變了樣,但有時不意味著就得趕緊丟掉。
改變對「丑菜」的成見,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到了2030年,新加坡出產的農產品預計會占國人營養需求的三成。其中兩成來自蔬果。(聯合早報)
《海峽時報》日前刊登的一篇評論中,作者就提到,要減低與「丑菜」息息相關的食物浪費問題,必須重新定義社會大眾的審美標準,以及有關「醜陋」農產品和食品的論述。
評論作者建議,一個方法是向消費者宣導醜陋蔬果的營養成分,即不要單憑外觀就以貌取「菜」。
她說,本地農業食品業者在這一方面可同政府機構和相關組織合作,對於減少收割前浪費(pre-harvest waste)會有很大的幫助。
她也認為,如果蔬果被丟棄,可重新用於動物飼料或生物肥料。
「回收這些廢棄食材,能很大限度減少飼料競爭,以低成本生產高營養土壤改良劑(soil conditioners),並減少在垃圾填埋場處置此類廢物帶來的環境影響。」
另一個方法就是以低價出售「丑菜」。對此,本地一些超市業者有相關計劃,這樣的促銷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同最近日本消費者時興購買降價到期食品一樣。
上述提及的2016年調查也發現,65%的受訪者說,假如「醜陋食物」比看起來很完美的食材更便宜,他們不介意在日常生活中食用醜陋食物。
超市業者也發現,「丑果」優惠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平價超市在全島的店面出售一包2新元「醜陋水果」,包裝裡頭可能會有蘋果、橘子、香蕉、梨、檸檬等。

平價超市出售一包2元的「醜陋水果」,一年內避免浪費約1033噸的水果。(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超市發言人說,這項計劃讓平價在2021年避免浪費約1033噸的水果。
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如果家中有「丑菜」和「丑果」(前提是依然新鮮沒有腐爛),與其立即丟進垃圾桶,倒不如考慮把它們捐出去。
本地就有許多社區冰箱,讓居民將其貌不揚但其實還能食用的蔬果放置裡頭,供鄰里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自行免費領取。不少社會組織也會定期為各個社區冰箱填補「丑菜」。
新加坡要實現糧食安全目標,國人絕對能盡一分力。
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在挑選食材時,也應該跟挑人一樣,有時候不要太過於注重外表,反而能看得到其內涵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