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管局反洗黑錢司司長唐菱霙。(圖:陸佳麗)
最新的洗黑錢國家風險評估報告顯示,本地主要的洗黑錢威脅來自詐騙罪行,尤其是網絡騙局。
內政部、財政部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表聯合文告表示,這些詐騙案一般是由以外國為基地的犯罪集團主導。其他洗錢風險包括有組織犯罪、貪污、貿易和稅務相關罪行。
這項風險評估報告綜合了商業事務局可疑交易報告辦事處和本地監管及執法機構的觀察,以及私人企業和外國當局提供的反饋。
另外,報告指出,主要的威脅和國際上出現的洗錢案類型一致。最常見的洗錢手法包括把贓款轉入本地銀行戶頭或通過本地銀行戶頭將帳款轉到國外。
當局也發現,不法分子濫用合法法人例如空殼公司轉入贓款,以及將贓款用來購買房產和寶石及貴金屬。
在這同時,銀行領域包括財富管理業務,對本地構成最大的洗錢風險威脅。銀行在金融體系內處理大筆交易和服務高風險客戶,所以更容易被不法之徒濫用。
在指定非金融企業與專業人士領域方面,企業服務供應商有較高洗錢風險,因為它們提供收購公司等服務。其他較高風險領域包括房地產、持牌信託公司、賭場和寶石及金屬領域。
金融領域方面,數碼付款代幣服務供應商構成較高風險,涉及這類服務商的舉報個案有所增加。
金管局反洗黑錢司司長唐菱霙談到這項報告的意義。
「此類的風險評估除了能讓有關當局更好地識別和了解我國的洗黑錢風險,也有助於有效地分配資源,實施與風險相配的控制措施,以最大的限度提高有效性。金融機構和指定非金融企業也應該參考這份報告,評估他們面對的風險和確保控制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