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裕廊飛禽公園今年慶祝成立50周年。《海峽時報》特地介紹了園內的飛禽專科醫院(The Avian Hospital),來紀念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
人生病了需要住院治療,禽鳥生病了也有專科醫院來照料它們。
這個專為鳥兒設立的飛禽專科醫院成立於2006底,是本區域從事鳥類護理最成熟的野生動物醫院之一。
其醫療團隊除了開展促進鳥類醫學和外科手術的研究項目之外,也為本地學府以及海外的獸醫科學生和專業人士提供培訓和實習的機會。另外,也與合作夥伴一起參與瀕危鳥類物種的國際救援和重建工作。
醫院內除了設有專業醫療設備外,還有手術室、病房和X光室等,照料著園內400多個品種的3500隻鳥。
以往,飛禽公園都把病鳥送到外面給私人獸醫診治。有了自家醫院,飛禽公園就可以為病鳥免去「舟車勞累之苦」,也可以確保病鳥能獲得及時搶救。
醫院駐有4名獸醫,以及8名助手,包括護士、飼養員和技術人員。
Dr Ellen Rasidi(40歲)就是其中一名專科獸醫。她通過觀察年邁企鵝的步態,來評估它們是否患有關節炎、髖關節或關節問題,以及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疾病。

獸醫Ellen Rasidi在觀察年老王企鵝(king penguins)的步態。(海峽時報)
在鳥類世界裡,已經達到預期壽命的75%時,就會被歸類為「年長鳥」,相當於人類的退休年齡。
例如,園內的瀕危洪堡企鵝(Humboldt penguins),若在人類的照料下,壽命約為20年,因此它們在壽命的第15年就會開始衰老。

獸醫Ellen Rasidi為患有白內障的年長洪堡企鵝檢查。(海峽時報)
這些「長著羽毛」的病人的體重各不相同。最小的是背部呈橄欖色的太陽鳥雛鳥以及灰腹繡眼鳥(Oriental White-eye),它們只有5克。最大的是50公斤的南方鶴鴕(southern cassowaries),這相當於一名成年女性的體重。

飼養員Khairul Atiq Misri把「病房」的窗戶蓋上,給喙部受傷的雙角犀鳥(great pied hornbill)營造一個減壓的環境,好讓它儘快康復起來。(海峽時報)

雙角犀鳥的喙折斷了,獸醫用骨科使用的針把喙固定住並「包紮」起來,它目前待在病房休養。(海峽時報)

48歲的護士Keiko Watanabe在美洲紅鸛(greater flamingo)湖邊收集它們的糞便。(海峽時報)
醫療團隊也負責園內鳥兒的篩查和疫苗接種,以預防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的發生。新鳥在加入飛禽公園前,都會先進行檢疫檢驗,確保它們沒有任何疾病。

飼養員把湖裡的小紅鸛(lesser flamingo)運去打疫苗。(海峽時報)

飼養員抱著小紅鸛,讓獸醫為它接種疫苗。(海峽時報)
醫療團隊會定期為鳥兒提供健康檢查、醫療和手術治療。園內許多年老的「居民」,更是需要獸醫小組與飼養員緊密合作,為「老鳥」進行更多的健康檢查和多加觀察。

在企鵝展區的版上,寫著提醒飼養員要給一隻年邁的洪堡企鵝Bonnie喂藥的留言。(海峽時報)
負責園區內禽類老年病學項目的獸醫Rasidi說:
「和人類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動物也面臨著類似的衰老健康問題,如關節炎、肌肉萎縮、視力和聽力下降。在衰老過程中,身體會發生許多變化。有些是正常的變化,如脂肪或肌肉組織的減少,但有些是疾病,如關節炎或白內障。園內許多鳥類品種的衰老過程的記載和研究非常少,所以我們常常需要處理以前沒有見過的病例。」
除了醫治新加坡飛禽公園的「病患」,獸醫團隊也會治療園外的鳥類,因為飛禽專科醫院是指定的獲救鳥類中心之一。
無論是當局、關愛動物研究教育協會(Animal Concern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ociety,簡稱ACRES)等合作夥伴,或者公眾所拯救的本地鳥兒和候鳥,都會被送到這個飛禽專科醫院接受治療直至康復。去年,該醫院治療了約400個這類「病患」。

一隻犀鳥正在接受內窺鏡檢查。(海峽時報)

長冠犀鳥在內窺鏡檢查前需要先插管。(海峽時報)
近期「入院」的,有領角鴞(Sunda Scops Owl)、背部呈橄欖色的太陽鳥雛鳥、鳳頭鷹鵰(Changeable Hawk Eagle)、小綠鷺(Striated Heron)、瀕臨絕種的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以及藍頂短尾鸚鵡(Blue-crowned Hanging Parrot)等。

領角鴞幼鳥在飛禽專科醫院稱體重。(海峽時報)

一隻獲救的鳳頭鷹鵰(Changeable Hawk Eagle)的右腳正在動一個小手術。(海峽時報)
負責照顧被拯救鳥兒的初級獸醫Gabrina Goh(31歲)說,
「雖然一些在我們照顧下的鳥類已經習慣了人類的存在,但它們仍然擁有野生動物的本能。」
「猛禽(Raptors)的爪子可以殺死齧齒動物甚至更大的獵物,鸚鵡有能力啄碎人類需要用機器敲碎的堅果……我曾經被抓過、被咬過,有一次還差點被戳到眼睛,這都是這份工作的一部分。」

獸醫Gabrina Goh離開飛禽專科醫院到園內巡視。(海峽時報)

獸醫用一個網子來抓住獲救的鳳頭鷹鵰,移送去動手術。(海峽時報)

獸醫與護士正在為鳳頭鷹鵰動手術。(海峽時報)

獸醫與護士正在為受傷冠斑犀鳥準備接受X光檢查。(海峽時報)

分析受傷冠斑犀鳥的X光片。(海峽時報)
獸醫Gabrina Goh的父親從前也在動物園工作。在熱愛動物的親友們身邊長大的她,如今正在履行自己的使命。
她說:
「許多人害怕鳥類,所以沒給大多機會去了解它們,但如果人們花時間去觀察和欣賞它們,它們是非常神奇的生物,有獨特的個性。與野生動物一起工作讓人非常有滿足感,尤其是看到那些生病或受傷的鳥兒,在野外沒能得到及時治療就會死亡的它們,經過治療後,成功回歸大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