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認知里,本地政府部門有輕重之分,財政部、國防部、貿工部和教育部都屬於「重量級」政府部門,是擔任重要政治職務者必經之路。受訪學者一致認為,掌管財政部事務的經驗,更是當中的「重中之重」,這是第四代團隊領軍者不可或缺的履歷。
政策諮詢公司Solaris Strategies Singapore國際事務高級分析師穆斯塔法博士(Mustafa Izzuddin)就說:「能向民眾清楚闡釋財政預算案的內容,並通曉新加坡的金融與經濟課題,是未來總理必須具備的條件。」
財政部長的責任不僅僅是每年發表預算案聲明,應付眼前的難題,他也得兼顧國家中長期所面對的挑戰。預算案的制定,也能考驗財政部長與其他政府部門磋商的能力。穆斯塔法因此認為,下周內閣改組,如果由一名第四代部長出任財長,他有可能也會同時受委為副總理。
南洋理工大學政治觀察家陳添金博士也認為未來總理需要經濟與金融經驗,但未必要當過財長。他說,吳作棟出任總理前只當過財政部高級政務部長,不過他曾三次代表當時的財長韓瑞生髮表政府財政預算案。陳添金說,對於沒有天然資源的新加坡而言,經濟與金融確實是我國賴以生存的要素,因此熟悉經濟與金融的人來領導我國非常重要,吳作棟和李顯龍都擁有類似經驗。
目前被視為相對有可能成為第四代領軍者的四人當中,教育部長黃循財是財政部第二部長,是最熟悉財政部工作的。
另外,他曾擔任金融管理局董事,而交通部長王乙康近期也常以金管局董事的身份在國會回答議員詢問,都有金融管理方面的歷練。
另兩位備受看好的部長陳振聲和李智陞都沒有在財政部工作的經驗,陳振聲過去三年掌管貿工部,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有全面的認識。而李智陞學的是法律,在出任國家發展部長之前是社會及家庭部部長,之前也出擔任內政部高級政務部長,總體來說,他還沒有經濟和財政方面的歷練。接下來,他們會不會被派到財政部去,值得關注。
財政部不只是掌管國家財政收入的部門,也是一個分配財政資源的部門。自從2010年時任財政部長尚達曼在預算案聲明中提出「包容的增長」後,「包容的社會」、「包容的增長」,透過預算案做好重新分配資源的工作,讓弱勢群體獲得社會轉移以縮小貧富差距,是預算案的重心之一。曾掌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陳振聲和李智陞,在這方面有實際的經驗。
身為貿工部長,陳振聲在經濟治理方面資歷豐富,而吳作棟和李總理都曾擔任貿工部長。
李總理、吳作棟和陳振聲的另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有國防方面的歷練。
李總理從政前在陸軍服務了13年,離開前是武裝部隊參謀長兼聯合行動與策劃司司長。他也擔任過國防部第二部長。吳作棟出任總理前是國防部長。陳振聲從政前也在陸軍服務24年,離開前是陸軍總長,入閣後曾任國防部第二部長。
另外三名潛在總理接班人選中,王乙康擔任過國防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曾是國防部政務部長,李智陞則沒有擔任過相關職務。

四名未來總理人選:(順時針方向,左上)陳振聲、王乙康、黃循財和李智陞。(海峽時報)
學者:未來總理須對國防政策有把握
這是否意味著來臨內閣改組,也應關注國防部長一職,受訪學者一致認為,未來總理應對國防政策有所把握,但無須擔任過國防部最高職務,甚至也不須要特別豐富的國防經驗。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君傑博士說,下一位總理擁有國防經驗可能更理想,但它不如經濟那麼重要。
陳添金也說,新加坡最高領導人不應該是一個人肩負所有角色,他的背後應該有個團隊支持他,而團隊中有個國防經驗豐富的人即可。
冠病陰霾未散去,穆斯塔法因此認為,來臨內閣改組應該只會小幅度調整。「我不認為此次改組會涉及國防部,它可由資深部長黃永宏繼續掌舵。」
除了財政部和國防部,穆斯塔法認為,較年輕部長是否執掌過其他政府部門、擁有豐富多樣的經驗,也應納入考量,就這點而言,陳振聲明顯有優勢。
陳添金認同曾到過不同政府部門的人,更了解新加坡面對不同形式的危機,但他也指出,這不是未來總理的必要條件。
「有多少年輕部長能有機會去那麼多不同部門,尤其是政治跑道較短的人?可能只有一兩位。」

四位部長都不曾在外交部擔任政治職務
陳振聲、黃循財、李智陞和王乙康四人當中,都不曾在外交部擔任過政治職務,而總理可說是國家最重要的外交官,就算疫情期間,他還是積極促進雙邊和多邊關係。
不過,這四位部長都參與雙邊和多邊關係的工作。陳振聲是新加坡與中國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的首任新方牽頭部長,2018年他接掌貿工部後,也繼續負責該項目。在國際貿易的層面,貿工部也是負責談判多個貿易協定的單位。
另外三人也都有與國外合作的經驗,特別是在促進我國和中國經濟貿易合作方面。王乙康除了是新粵(廣東)合作理事會的新方主席,也曾是美國—新加坡自貿協定的副首席談判員;黃循財擔任新滬全面合作理事會聯合主席前,曾是新加坡—天津經濟貿易理事會聯合主席;李智陞目前取代黃循財擔任新津經貿理事會聯合主席,並接替黃循財,掌管中新天津生態城這個政府合作項目。
這些與外部合作的項目,有助於累積外交方面的經驗。
記者:楊浚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