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道觀察城市:新加坡的步行之道

2021年11月16日   •   8208次閱讀

眾所周知新加坡是一個小島國,面積只有約720平方公里,卻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三高的國家/地區。

新加坡從建國之後定調發展「花園城市」,自70年代開始每十年修編一次城市總體規劃,於逐年逐項工程之中完善其基礎設施,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有目共睹,過去總是從幾個地標性的建築、或是填海造陸的工程中認識新加坡。但當你落地生活在這裡,每日步行在街道上,看見的不只是硬體的基礎設施而已,人行道所串起的日常生活網絡,才是新加坡城市規劃最重要的DNA。

綠意盎然・行人獨立的舒適街道

對於初來新加坡的人,會對人行道旁的大樹群感到欣羨,當你認真注意住家附近的樹種,你會發現新加坡將主要道路旁的樹種成為視覺化的樹地圖、並可供查詢包括每棵樹的樹種、樹齡、型態、原生地、以及最近的修剪日期等等。而日常途經行道樹群即是雨樹(Rain Tree),是星國常見的行道樹之一、屬豆科植物。步行經過時,人們可以停留佇足觀察雨樹的姿態,它的樹形像一雙手,撐開了如傘的綠葉,小而密的葉子濾過了刺眼的陽光,成為片片光影。

雨樹原生於南美洲,樹高可達30米、樹冠也可以伸展至20-30米,作為行道樹遮蔭的好選擇。

雖然新加坡是一個地勢平坦的島國,但步行的感覺比較像是走在略為起伏的小丘之間,在不同街區間常會有約2-5米的高差,所以在社區、或公共設施(如體育場、公園)的邊界,會用草坡的方式作為收邊,並設置樓梯或緩坡的開口。

常見以草坡作為邊界

行走在其中的時候,不只是旁邊的植栽,旁側的草坡會讓人感覺被綠意所包覆,從對向的視覺效果上也形成一面綠的背景。

被綠意立體包覆的行走空間

人行道則是屬於行人獨立的空間,在大多數的人行道與車道之間會留設一段綠帶,不只阻隔了汽車的聲響與干擾,也確保了步行的安全與空間。不過即使人行道很寬廣,留給人行的硬鋪面大多僅約2-3米,其餘均作為綠地,因為有足夠的腹地、樹木也有適宜的生長空間,並使用草地、灌木、樹作為景觀的搭配,也將公共基礎設施如:變電箱、垃圾桶、路燈、告示牌等設置在綠帶內。

行人擁有獨立的步行空間

有遮棚的人行道是回應氣候、能好好走路的關鍵

身處在熱帶的國家,能夠好好走路的另一個關鍵:即在於綿密的有遮棚人行道(Covered Linkway),不只提供遮蔭,也是突然下起滂沱大雨時的躲避或穿梭之處。新加坡人普遍沒有在使用雨傘,因為他們靠著有遮棚的人行道就可以行動自如。

在日常觀察之中,有遮棚的人行道通常以捷運站或公車站為起點,一路延伸進住宅社區、學校、或是購物商場、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

早期遮棚設計的量體較大,多在頂棚使用屋瓦,也會配合周邊組屋的色彩做整體設計,不過近年轉以鍍鋅鋼與鋁合金為主,便於快速施工與維護,形式簡潔、輕量化、留設出最大的人行空間,在通往社區中心、或是市中心的熱鬧區域也會在旁設置座椅,供來往行人休息。

有遮棚的人行道成為新加坡大眾運輸系統的最後一哩路,肩負著將行人送回家的任務,因此遇到路口時遮棚會抬高、甚至延伸至馬路的行人避車島;或是沿著緩坡向上;或直接連通天橋到對側的社區,順應著地形環境而調整角度連接一段段的遮棚結構,最終連結到社區內部的迴廊之中。

高低錯落的遮棚,讓步行能連續、延伸至社區之中。

連續的步行系統:讓日常生活在街道中發生

當人行道連結進入社區,步行仍持續著。因為由政府興建的組屋住宅(HDB),一樓空間大多是開放的公共空間,打開地面層一方面利於空氣流動、通風又涼爽,也成為社區居民活動的場所。

有的政府組屋樓下則會設置幼兒園、社區服務站、或是小販中心,在可步行的距離提供各種生活服務。所以居民可以帶著孩子穿梭在組屋之間散步、騎車、乘涼。

而近年的政府組屋逐漸跳脫火柴盒式的建築形式,交錯且順應微氣候的配置取代了綿長的迴廊,社區內的開放空間更為安全與靈活配置,但在各棟建築之間仍仰賴有遮棚人行道的串連,由內往外而不間斷。

在新加坡行走、放眼望去,有遮棚的人行道無所不在,在各個街區之間織岀綿密的服務網絡,而這也是日常生活交流與發生的所在,讓每個人都能安心舒適的步行,而後才能在各個空間自在的使用與活動,在路上隨時能停留交談;或在一簇的座椅區分享食物;也能沿著人行道慢跑與散步。從大眾運輸系統、(有遮棚的)人行道、再至組屋的一樓通廊與公共空間,彼此相互串連、成為沒有中斷的、連續的可步行系統。

人本街道的另一個命題:行人與車的關係

即使有完整的步行系統,行人仍要面對另一側車行的街道,穿越路口到不同的街區。初來乍到的人會對於在許多路口沒有設紅綠燈、直接穿越感到猶疑,總是在路口觀察汽車真的放慢了車速,才快速走過,但在熟悉環境後,在層層的道路設計裝置與標線中,讀出行人與車如何和平共處的細節。

在新加坡過馬路需要按鈕,才會啟動行人的紅綠燈,若使用樂齡卡或殘障人士卡還能延長綠燈行走的時間,同時也為視障人士提供了綠燈的聲響音。讓使用者來決定行人穿越的時段與時間,不只是便利行人的機動性,其實也提升了車行的順暢度。

在不同的路口,也設置不同形式的行人穿越道。

– 可直接穿越的路口

如住宅區旁的雙向車道是畫上斑馬線、未設紅綠燈,在這種路口的車輛均會減速停等行人,在斑馬線的兩側各有一道車輛的停止線,以及路邊會畫上白色的鋸齒形線、及路側設有黃色燈球,在夜晚時黃色燈球會亮燈提醒車輛這是一個行人穿越的路口。路口處也設計緩坡與馬路拉齊一致,方便無障礙通行。

– 兩段式的穿越路口

而在雙向六車道這種寬廣的路口時,一般就會設置紅綠燈,但為了避免行人穿越太長的馬路,而將行人穿越道設為Z字形、分兩段式穿越,行人的標線則是白色虛線,兩段的紅綠燈則是分開使用。

– 行人避車島設計

在交叉路口處,則會安排行人避車島,一方面讓轉彎的車輛提前分流進入彎道,另一方面也讓行人的穿越分為三段。雖然穿越馬路的路徑較長,但因為分段而不用一次穿越過長的馬路,同時行人與轉彎車輛的相遇點在彎道的斑馬線上,行人擁有優先的路權,提前轉彎的車輛也能正視留意穿越的行人。

人與車的關係,不只仰賴相互配合的默契,更透過道路的設計、在不同的路段製造行人與車相遇時的情境,有快、有慢、有停等、也有距離。

都市設計如同空間的腳本:安排人、植栽、技術物一起連結共演

過去在台灣的居住經驗,都市設計比較像是被檢討的對象,因為城市長期缺乏規劃與設計而衍生各種的不友善,而將問題設定在城市基礎設施之上,但在許多討論上告訴我們,城市中每一個有形的設計物形塑了人們生活的型態,但都市設計最終不是形態的設計,而一種公共關係的設計;都市設計是為了每個人在空間中的體驗而服務。

新加坡的城市設計,也正是在實踐一套系統化的腳本,不只是設計物,植栽、鋪面、標線、遮棚、座椅、車輛、行人、甚至法規都是在其中作用的行動者,唯有當這些行動者相連成網絡,才能共演出人本友善的城市空間。網絡是動態且連續的,透過不同層級的道路、配置適合的行人穿越道,重點在於維持街道速度的平衡,讓行動者都能各司其職而不會脫序。

這個網絡需要精準的設計與安排,背後仰賴的是政府掌控城市的力度。如近年新加坡人口高齡化,在一些地區型的社區道路也進行相應的設計,劃定Silver Zone,縮減車道寬度、製造彎道讓汽車減速,車道中央也設置避車島,以確保高齡者能安心步行。

Silver Zone:此區限定車速僅能在40公里內,透過彎道的設計協助車輛減速,也在道路中間設休憩點,讓長者能一次注意一個方向的車輛,分兩階段過馬路。

但當走出社區,在主要聯繫的道路上時,即使有獨立的人行道可走,也會感覺旁邊車行的速度變快許多,同時也出現了成排的欄杆,欄杆作為一個關鍵的行動者,阻隔了車與人的距離、也引導了人流的走向。所以在這樣的空間裡,行人不能隨意跨越,迫使人們必須往上走過天橋、或往前走到有紅綠燈的路口,會需要多走一點路、但並不會讓你走得太遠。動態且流動的街道裡,車行的速度與人行的空間,有著巧妙的平衡。

街道即是秩序、步行也是政治

新加坡自2009年推動逐年降低汽車的增長率,積極投入大眾運輸軌道系統,至2017年時汽車數量約60萬輛,亦即約10%的人口擁有汽車,因為擁車證的高價、與相關行車的收費,能夠負擔得起一輛汽車並不是易事,在2017年的一項統計顯示儘管汽車數量逐年下降,但新加坡的高價品牌汽車數量卻在增加。擁有汽車顯然不只是出行使用,也成為身份與階級的象徵。

階級是一個觀察的角度,而能更深一層的理解行人與車的關係。同時,新加坡有超過80%的人居住在政府組屋,其餘則是高價的私人住宅(Condo),私人住宅有明確的邊界圍牆、與開放的組屋地面層相異,並且大部分離捷運站有些距離,所以也大多仰賴汽車出行。

組屋之間串連的街道網絡,是大部分居民的日常,讓大眾可以快步走向大眾運輸站點、在人行道之間穿梭;但城市也需要車行的速度,以維繫這個開放且講求效率的島國,並為特定的有車階級提供服務。所以同時擁有舒適的人行道、寬且快速的車道,兩者並不相悖,行人與汽車在政府的空間治理腳本中均不能被放掉,而綠色成排的欄杆則是作為協助與引導的角色,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隔離,用以穩定生活秩序的物理空間。

所以,不只是舒適地步行而已,步行也是政治;街道即是秩序。

部分資料來源:文:zining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3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379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6498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