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近日確診病例飆升,40歲銀行職員Siti向《今日報》分享,她一家六口四人相繼確診的經歷。
Siti指出,她有四名女兒,包括年僅兩個月的寶寶,其他三名女兒年齡則是10歲、12歲、15歲。
「我是那種kancheong(焦慮)的媽媽,去到哪裡都會帶著消毒搓手液。」她說,平時全家都一直特別警惕,戴好口罩,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開人多的地方。

(示意圖,圖源:Pixabay)
雖然做好各種防疫措施,但病毒防不勝防,最先確診的是她12歲的女兒Aqilah。
9月17日,Aqilah考完小六會考回家後,就出現輕微喉嚨痛和發燒症狀。
Aqilah的ART檢測結果呈陰性,她便以為女兒沒事,只是普通發燒。沒想到隔天被告知,女兒的PCR檢測結果呈陽性。
兩天後,她最擔心的事成真,年僅兩個月的寶寶也確診了。
Siti指出,寶寶沒有發燒,但是開始嘔吐,也出現鼻塞症狀。由於Siti仍要給寶寶進行哺乳,母女倆隨後一起被送往國大醫院救治。
接著,患有糖尿病、哮喘和高血壓的Siti以及丈夫相繼確診。據悉,他們兩人都已經完成疫苗接種。
丈夫和12歲的女兒在家隔離,Siti則和寶寶在隔離病房住了五天。看到寶寶在接受拭子檢測和驗血時不停地哭,讓Siti感到很心疼。
住院五天後康復 幸好母女倆身體狀況良好,康復得快,在住院五天之後就可以出院。
Siti坦言,「這真的是個奇蹟。或許是因為我幾乎每個小時都會哺乳,也會吃保健品增強免疫系統。」
另外,她10歲和15歲的女兒都沒有感染冠病。
直到現在,Siti仍然不知道女兒是從哪裡受感染的。因此她建議家中有寶寶和年幼孩子的家庭,儘可能留在家。
澳洲研究:孩童的免疫反應比成人強大 澳洲一項研究顯示,相對成年人,孩童較少感染冠病,即便感染,不少也是無症狀。
以28個墨爾本家庭的48個孩童和70個成人為對象,他們都曾經感染或接觸冠病病毒,Murdoch兒童研究所對他們在感染的發病階段和康復之後的兩個月進行觀察。

(圖源:Unsplash)
其中一個家庭,父母和兩個孩子都確診。父母出現了極度疲憊、頭痛、肌肉酸痛、沒胃口、喪失味覺的症狀,至少兩個星期才完全康復。
而他們的六歲和二歲女兒,則只出現流鼻涕的輕症。
Murdoch兒童研究所的Melanie Neeland醫生說,研究顯示,孩童的先天免疫系統比成年人的強大。
她說,在冠病病毒入侵時,孩童體內出現大量中性粒細胞,迅速對抗病毒,阻止病毒在體內複製。這個反應在成年人身上較為少見。
她也說,一些曾經接觸過病毒的成人和孩童,在接受檢測之後結果為陰性,但是體內仍出現大量中性粒細胞,長達七個星期,能對冠病形成一定的屏障。
她舉例說,墨爾本有個家庭,三個孩子長時間接觸父母所傳播的病毒,但是,他們體內激發了強有力的免疫反應,阻止病毒複製;後來,他們接受核酸檢測時,結果是陰性的。
美國研究:孩童有五個優勢 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文章認為,孩童在對抗冠病有五個優勢,包括:
一、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是SARS-CoV-2的侵入靶點。與成人相比,兒童ACE2的表達水平較低,因此,推測兒童症狀較成人輕、發病人數較成人少均與此有關。

二、干擾素(IFN)抑制冠病病毒在體內的複製,是人體抗病毒免疫的第一道防線。兒童體內的干擾素水平高於成人,有利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做出更及時有效的反應,防止轉為重症。
因此,相對成人來說,孩童較少感染冠病;感染了的,也較多為無症狀或輕症。

上圖顯示,IFN越早做出反應,就能越快抑制病毒複製,防止轉為重症。
由於不足12歲的孩童目前未有疫苗保護,許多人對此表示擔憂。
新加坡現況是,0至11歲孩童至今未有出現輸氧或ICU重症病例,都是輕症和無症狀。
但是,在歐美疫情高峰期,不但出現大量孩童病例,甚至出現重症和死亡。
雖說我們大多數人早晚會接觸病毒,但是,晚總是好於早。尤其明年很可能會有兒童適用的疫苗,甚至口服藥,因此,能保護的,家長仍須儘可能保護,包括非必要不出外。
